中國工業報記者 霍悅
“加班是工作常態,熬夜是家常便飯,咬咬牙就過去了。”憑借著這份“咬牙精神”,她和團隊一起,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不僅打破國外壟斷,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盾構,還扛鼎國產,讓“民族盾構夢”登上世界一流舞臺。
王杜娟,中鐵高新工業總工程師兼中鐵裝備集團首席專家,是從普通工程機械專業畢業生成長起來的盾構行業頂級專家,也是今年新當選的全國勞動模范。
2001年,王杜娟從石家莊鐵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工程機械專業畢業,進入中鐵隧道股份新鄉機械制造公司工作,并在工作中開始關注隧道施工的核心裝備——盾構。
而在當時,國內盾構市場長期以來完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制造周期長,關鍵技術也受制于人。為打破這一局面,同年該公司承擔的“關于隧道掘進機關鍵技術的研究”正式列入國家“863計劃”。2002年10月,中鐵隧道集團盾構機研發項目組正式成立,時年24歲的王杜娟成為項目組18位成員之一。而隨著這支“筑夢之隊”的組建,我國盾構研發的新歷程自此開啟。
盾構是集機、電、液、氣、傳感于一體的大型自動化掘進設備,零部件多達1萬個,單單一個控制系統就有2000多個控制點。項目組沒有技術,沒有指導,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為了印證研發數據,王杜娟和同事們不斷往返施工現場,也正是從那時起,“咬牙精神”便一點點轉化為她內心強大的驅動力。經過不懈努力,項目組逐步突破了刀具—刀盤與液壓驅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應用等5項關鍵技術。2008年4月,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成功下線,實現了零的突破。
隨后機器被應用到天津地鐵項目,不但掘進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得也很好,成功穿越渤海大樓、張學良故居、“瓷房子”等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專家一致認為,設備的整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我國在復合盾構制造領域的重大空白。
而隨著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高潮的掀起,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及中國中鐵對盾構產業政策及資金扶持的逐漸加大,王杜娟的“民族盾構夢”有了更大的舞臺,不僅針對重慶地質情況大膽提出硬巖盾構設計理念,還于2014年成功研制出當時世界最大斷面矩形盾構,開辟了地下空間開發新工法。
從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從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國,王杜娟帶領設計人員緊跟盾構掘進的步伐,足跡遍布全國40余座地鐵建設城市,實現了“中國中鐵盾構”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實質性跨越。
在王杜娟日歷表中的“大事件”遠不止于此:2015年,她和團隊研制的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成功應用于蒙華鐵路;2016年,當時國產最大直徑12.14米土壓平衡盾構機“麒麟號”下線;2017年,當時國產最大直徑9.03米硬巖掘進機“彩云號”下線;2018年,當時國產最大直徑15.80米泥水平衡盾構機“春風號”下線……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在王杜娟和團隊的努力下,中鐵工業如今橫向已形成“大”“小”“異型”不同斷面以及土壓、泥水、硬巖不同應用領域的全系列盾構機產品,直徑可覆蓋2-18米,產品遍布國內遼寧、北京、河南、四川、廣州、廣西、安徽等40多個省市地區,同時,“中國造”盾構機已出口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朋友圈”越來越大。中鐵盾構已成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靚麗名片。
“我們從中國產品走向了中國品牌,中鐵盾構的品牌在全世界已經響當當了?!边@是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省代表團審議,王杜娟匯報我國隧道掘進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情況時自豪的回答?!熬拖窳暱倳浾f的那樣,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彪m然取得了這么多的成績,但王杜娟始終堅守“科研報國夢”,在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中迎難而上,在攻占技術制高點的道路上攻堅克難,為推動盾構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及產業化作出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