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祁曉玲
“目前燃油車產銷量及盈利率大幅下降,產能大量放空,面臨生死存亡重大危機,部分企業已停產或倒閉。”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表示,“市場需求成為決定油電轉換速度和油車命運的主導者,汽車產業生態重構迫在眉睫。”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0.4%和47.1%,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1.2%。與此同時,燃油車市場份額不斷被壓縮,產銷量持續下滑,工廠產能大量閑置,在這場百年未有的產業變革中,燃油車是否注定走向終結?混合動力與替代燃料技術能否為其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傳統燃油車的結構性困局
2025年成為燃油車發展的分水嶺。日產GT-R、福特福克斯、馬自達6、奔馳A級等眾多經典燃油車車型,相繼無奈地宣布停產。這些曾經在內燃機時代閃耀著輝煌光芒的車型,如今在電動化浪潮的猛烈沖擊下,只能黯然退場。
這些經典車型的紛紛退場,折射出燃油車市場目前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放眼全球,燃油車市場正面臨著愈發嚴苛的排放法規政策。在歐洲,歐盟對汽車碳排放的標準不斷收緊,這使得車企不得不加快淘汰老舊的燃油車技術;在美國,加州等也在大力推動零排放汽車的發展,對傳統燃油車的限制日益增多。在中國,國六排放標準的實施,對燃油車的排放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嚴格程度,眾多不符合標準的車型只能被迫停產。
另外,消費者的偏好也在加速向電動化與智能化方向轉變。新能源汽車在功能性方面,展現出了諸多傳統燃油車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電動汽車的動力響應更加迅速,能夠為駕駛者帶來更直接、更暢快的加速體驗;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也更為廣泛和先進,大幅提升了駕駛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時,隨著全球油價的波動上漲,燃油車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斷攀升,而電動汽車在用電成本上則相對低廉許多。
不僅如此,燃油車的研發投入也在急劇萎縮。曾經在內燃機技術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雖未完全放棄內燃機技術的研發,但從其資源分配上可以明顯看出,已大幅向混動與純電領域傾斜。例如,豐田的GR性能車系正全面轉向2.0T混動系統,其目的就是通過電氣化技術,實現高性能與低排放的平衡。這種技術路徑的重大調整,無疑進一步擠壓了傳統燃油車的生存空間。
在談及傳統燃油車市場困局時,清華大學殼牌清潔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帥石金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提到,中國在2019-2024年間各種混合動力汽車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純內燃機市場份額逐漸被擠壓。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許敏也指出,目前市場上增程技術發展迅速,很多企業都在布局,這對傳統燃油車市場造成了沖擊。
理想汽車整車電動高級副總裁劉立國表示,理想汽車致力于全面替代燃油車,增程技術很好地解決了新能源的補能焦慮和成本高的問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燃油車市場面臨的挑戰。
混合動力成為車企的“救命稻草”
就在燃油車市場份額逐步被蠶食、發展空間不斷收窄的同時,混合動力汽車卻異軍突起,逐漸成為眾多車企在這場汽車產業變革中的“救命稻草”。混動車型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油耗的大幅降低上。其“可油可電”的特性,既能滿足城市通勤零排放需求,又能解決長途續航焦慮,成為燃油車向純電過渡的理想選擇。
然而,混動技術研發成本高企,中小車企舉步維艱。重慶賽力斯鳳凰智創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段偉坦言,其增程技術歷經8年迭代才實現商業化,問界系列的熱銷印證了技術沉淀的重要性。行業專家指出,混動賽道已形成“強者愈強”格局,缺乏核心技術的企業恐被邊緣化。混合動力技術中的增程技術在市場上獲得了一定的成功,為燃油車向純電汽車過渡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但同時也應看到,如段偉所說,行業內增程技術標準尚不完善,這也反映出混合動力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一些挑戰。
面對傳統燃油車的困境,除了混合動力汽車這一方向外,替代燃料的探索也為燃油車的未來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豐田作為全球汽車行業的技術巨頭,多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氫燃料發動機的研發。氫燃料發動機以氫氣為燃料,燃燒后只產生水,完全實現了零排放,被認為是未來汽車動力的理想解決方案之一。雖然目前氫燃料發動機在成本控制、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還面臨諸多挑戰,但其潛在的巨大優勢使其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吉利選擇了一條“油電協同”的發展路徑:一方面,通過雷神電混系統強化混動技術布局,推動燃油車智能化升級;另一方面,持續探索替代燃料技術,例如深耕近20年的甲醇汽車已投入商業化運營,氫燃料電池車型也進入試驗階段。吉利行政總裁桂生悅指出,“油電同權”落地后,資本市場將重新評估車企價值,“擁有燃油車業務的車企會更值錢”。這一戰略既順應電動化趨勢,又兼顧傳統市場的現實需求,為行業提供了差異化生存的范本。
長安深藍也緊跟行業趨勢,推出了氫電版車型,積極探索氫能源在汽車領域的應用。
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蔡蔚在論壇上提到,綠電燃料是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制成的燃料,如氨、甲醇等,這為內燃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帥石金也認為,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包括增程的應該朝著零碳方向發展,生物乙醇、綠色甲醇等都有應用潛力,氫內燃機在商用車領域也有機會。這進一步說明,替代燃料在燃油車未來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探索價值,有望為燃油車的轉型提供新的途徑。
未來燃油車市場或呈現“啞鈴型”格局
未來,燃油車市場或將呈現“啞鈴型”格局。據記者了解,在充電設施匱乏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國內的下沉市場,經濟型燃油車仍然是廣大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在中國市場,10萬-15萬元價格區間內,吉利星瑞憑借CMA架構的智能化升級和1.5T混動系統的低油耗表現,2024年銷量突破15萬輛,印證了經濟型燃油車通過技術迭代仍能保持競爭力。奇瑞艾瑞澤8PRO通過搭載1.6T發動機與先進的8155芯片的組合,成功實現了燃油車在智能化方面的突破,滿足了消費者對于車輛性能和智能體驗的雙重需求。這些車型的成功充分證明,即使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今天,燃油車仍然可以通過技術升級和產品優化,滿足部分用戶的實際需求。
豪華型燃油車的典型代表如大排量豪華越野車與超跑等車型,憑借其稀缺性、獨特的收藏價值以及深厚的情感溢價,在高端汽車市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勞斯萊斯、法拉利等頂級豪華品牌,早已明確表示將保留部分燃油車型,以滿足那些對傳統燃油車有著深厚情懷和極致追求的頂級客戶的特殊需求。路虎衛士、奔馳G級等大排量豪華越野車,其訂單排期仍然長達半年之久。對于這些車型的買家而言,他們購買的不僅僅是一輛交通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對汽車文化和傳統機械魅力的執著追求。
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張艷青指出,增程技術憑借“電能驅動+無里程焦慮”的核心優勢,有望在全價格區間拓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未來汽車市場中,不同類型的車輛將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燃油車在經濟型和奢侈型兩個極端市場仍有發展空間。同時,像帥石金提到的,增程混合動力給內燃機帶來了新的機會,這對于經濟型燃油車在技術升級方面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對于奢侈型燃油車,其獨特的情感價值和機械魅力依然是其立足市場的關鍵。
博弈中的轉型陣痛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明確表示:“燃油車仍是市場的重要支柱。即便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燃油車仍占據近45%的銷量份額,這意味著每年仍有千萬量級的市場需求。”這一觀點在吉利的市場表現中得到印證:2024年,吉利汽車總銷量達217.65萬輛,其中燃油車銷量占比近60%,新能源汽車銷量雖同比激增92%至88.82萬輛,但燃油車仍是其基本盤。
近日,長安汽車公布2024年年度財報顯示,全年總銷量達268.4萬輛,創近七年新高;新能源車銷量同比激增52.8%達73.5萬輛,但占比總銷量僅27.4%,燃油車仍貢獻了72.6%的銷量。
2024年,廣汽集團原董事長曾慶洪曾在一場論壇上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議題——油電同權。這一提議,也為電動車與燃油車的競爭關系注入了新的思考。對于消費者而言,“油電同權”的實施意味著更公平的道路使用權和待遇。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曾透露,建議合并藍牌和綠牌。然而,目前關于油電平權的爭議依然廣泛存在。電動車長期以來享受著免稅、路權優先等諸多政策優勢,如今隨著其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是否應該逐步取消這些優惠政策,成為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促進新能源汽車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保障燃油車的合理生存空間,實現兩者的平衡發展,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和謹慎決策的重大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汽車產業的穩定發展,還涉及能源結構調整、環境保護以及消費者權益等多個層面的利益博弈。
不過,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一項足以改變競爭格局的技術率先出現了。比亞迪通過其領先的“油電同速”兆瓦閃充技術,成功實現了5分鐘補能400公里的驚人成果。這一技術使得電動汽車的充電速度大幅提升,幾乎與傳統燃油車加油的時間相當。緊隨其后,吉利極氪、華為鴻蒙智行等也相繼預告,即將推出同等級別的快充系統。可見,當充電變得如同加油一樣便捷快速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放棄燃油甚至混動車型,轉而投向純電汽車的懷抱。這無疑將對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市場產生更為巨大的沖擊,進一步加速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的步伐。
在論壇上,多位專家對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許敏提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增程技術在不同級別車型上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成本。小鵬汽車動力中心總經理顧捷表示,小鵬汽車在增程技術上的探索,包括800V/5C超充等技術的應用,體現了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油電平權的討論以及燃油車未來的發展走向。
總之,傳統燃油車雖逐步退出主流,但絕非黯然退場。在一些地區,其成熟的加油網絡與可靠性仍不可替代。業內人士認為,燃油車無需與電動車正面交鋒,而需在差異化賽道中重塑價值——或成為過渡技術的載體,或化身高凈值人群的收藏品。這場百年汽車革命的終局,注定是多元共生的生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