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這座科創之城,一場關于顯示材料國產化的攻堅戰正在悄然打響。安徽合肥昱微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昱微新材”)憑借對ACF(異方性導電膠膜)技術的十年磨一劍,打破了日本企業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在全球顯示產業版圖上刻下了中國印記。
技術突圍:解碼“Z軸導電”的核心密碼
ACF作為顯示面板的“血管”,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芯片與基板的精準連接。昱微新材的研發團隊在日本專家的帶領下,歷經3000余次配方調試,成功攻克了導電微球粒徑均一性(CV≤3%)、絕緣層包覆等技術難題。其自主研發的WR系列產品,在拉拔力(13-15N)、信賴性(雙851000小時)等關鍵指標上已超越韓國H&S,接近日本日立化成水平。
在生產工藝上,昱微新材創造性地將傳統的單層涂布升級為NCF/ACF雙層結構,通過國產設備實現了±1μm的厚度精度控制。這種“三明治”設計不僅提升了產品穩定性,還將最小電極間線距從15μm壓縮至6μm,為MicroLED等下一代顯示技術鋪平了道路。
產業鏈協同:構建國產化生態閉環
面對上游導電微球、主樹脂等核心材料“卡脖子”問題,昱微新材采取“雙輪驅動”策略:一方面與蘭州大學共建前沿材料實驗室,聯合開發陣列式絕緣球包覆技術;另一方面與國內龍頭企業合作,推動羰基鎳粉、PS聚合內核等關鍵原料的國產化。目前,其供應鏈國產化率已從2021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65%。
在下游應用端,昱微新材建立了“客戶協同研發”機制。與B社合作開發的FOGACF,通過優化涂布工藝,將壓痕等級從L5降至L3,解決了行業長期存在的氣泡問題;與H社聯合攻關的COFACF,成功突破0.5mm超窄分條技術,良率提升至98.5%。截至2024年底,其產品已進入群創、華星光電等頭部企業供應鏈,在手機、筆電、車載顯示等領域實現批量應用。
政策賦能:乘國產替代東風加速奔跑
2021年以來,國家將顯示材料國產化納入“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合肥市更出臺專項政策,對ACF研發給予最高500萬元補貼。昱微新材抓住機遇,累計申請專利32項,建成1150㎡百級潔凈車間,并通過IATF-16949汽車行業認證。2024年,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從0%躍升至7%,在FOB、FOG等細分領域躋身行業前三。
在政策支持下,昱微新材的產能快速擴張。位于崗集產業園的1#量產線實現月產500萬片,2025年規劃建設的2#基地將引入AI視覺檢測系統,產能提升至2000萬片/月。預計到2027年,其營收規模將突破10億元,成為全球ACF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未來展望:從“替代者”到“定義者”
面對OLED、MicroLED等新興顯示技術的爆發,昱微新材提前布局:一是技術儲備:開發出厚度僅4μm的FOPACF,適用于柔性OLED屏幕;二是產品創新:推出環氧樹脂體系的COGACF,耐溫性提升至160℃;三是市場拓展:與北美客戶合作開發車載顯示專用ACF,通過AEC-Q200認證。
公司副總范榮華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填補空白,更要在下一代顯示材料領域制定標準。”目前,其研發的MicroLEDCOGACF已完成芯片級綁定測試,預計2025年實現量產,為全球顯示產業變革提供中國方案。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技術追趕者到標準制定者,昱微新材的案例是中國新材料產業突圍的縮影。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生態協同的共同支持下,這家“隱形冠軍”企業未來將改寫顯示材料國產化的新篇章,為全球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