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項目示意圖。圖片由AI生成。
■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2024年,儲能產業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區域市場差異化動態演進,儲能企業加速出海,創新商業模式帶來全新盈利增長點。
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系統價格呈現“內卷式”競爭、儲能資產收益不斷下降、商業模式創新裹足不前、安全事故頻次有所抬頭等種種壓力不斷加大,產業鏈不協調等矛盾重重。
“2024年,儲能行業高估值企業遭冷落,資金主要布局電池技術迭代方向,國資產業基金林立。”對于過去一年儲能投融資的現狀,嘉實財富管理有限公司產品管理部股權產品經理王莞清如是總結。
融資下降五成偏好早期輪次企業
儲能產品價格在過去一年大幅下滑;儲能的國內產能過剩,大于全球需求;產能利用率保持低位,營收利潤下滑。
2024年,行業市場下行,各板塊新增受理幾乎為0、批量撤材料頻發,儲能一級市場成為“堰塞湖”。
根據尋熵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4年共發生150起融資事件,比2023年下降50%。據其估算(不含IPO),2024年儲能行業共計融資260億元,比2023年下降40%。
133家獲投公司,比2023年下降50%;有16家在一年內進行了多輪融資,比2023年下降70%。295家投資機構參與儲能市場投資,比2023年下降30%。
根據已披露估值,1家達到百億元級估值企業發生新融資,2023年這一數據為9家。
截至2025年1月27日,來自iFind的數據顯示,儲能新增上市公司9家,分別是龍蟠科技(02465.HK)、許昌智能(831396.BJ)、聚星科技(920111.BJ)、勝業電氣(920128.BJ)等。此外,28家儲能企業終止/撤回;11家企業處于在會階段;3家企業處于過會/注冊階段。
“一級市場儲能投融資特點是投資人越來越偏好早期輪次企業。2024年儲能行業早期輪次占比中,種子輪階段占比為1%;天使輪階段占比30%;Pre-A輪階段占比19%;A輪階段占比26%,合計占比76%。”王莞清分析。
在她看來,產生上述投融資特點的原因,在于儲能產品價格在過去一年下滑了40%;儲能的國內產值過剩,大于全球需求;產能利用率保持低位,營收利潤下滑。
“后期輪次企業估值高,進入價格貴,退出渠道不明朗。2023年,9家估值過百億元企業完成新融資,2024年僅1家。”王莞清說,“早期技術領域,市場格局尚未形成,輪次早、估值合理。”
2024年,一級市場中,大額融資數量、金額雙降,規避高估值標的。
其中,97%獲投企業的融資金額低于5億元。中后期(C、D輪)獲投企業減少,導致融資額下滑,少有10億元、20億元的融資案例。
百億元估值企業的融資數量2024年僅為1家,而2023年的數量為9家。
天使輪企業融資規模不斷增加。2023年,共有兩家融資過億元天使輪企業,而2024年,這一數據增長到了6家。
電池技術迭代,提升可靠性及安全性成為過去一年市場的投資邏輯。
數據顯示,2024年,儲能電池技術迭代。鈉電池共發生20起技術迭代案例,占比13%;固態電池、液流電池合計16起,占比11%。
不少企業注重提升能量密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負極材料13起,占比10%;電池管理14起,占比9%。
儲能系統共發生19起技術迭代案例,比2023年下降50%。工商業儲能占主導。
在其他新能源領域,光伏電池技術發生44起技術迭代案例,鈣鈦礦最熱門;制氫儲氫27起;低空經濟相關20起。
融資規模上,97%案例的融資金額低于5億元,華能新能源、陽光新能源領銜。
“2024年,千萬級、1-5億元融資項目各占70%、27%;共有4家融資額達5-10億元;1家企業融資額達10億元以上。大額融資集中在電力項目開發、儲能系統、正極材料上。”王莞清分析。
數據顯示,2024年披露融資額大于3億元的企業共有7家。
其中,華能新能源融資額為150億元,主要用于增資擴股,投資方為中國國新控股、中郵保險、中國太平、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南方電網。
陽光新能源融資額為8.47億元,為戰略融資,投資方是工銀投資、建信投資、浙江產投、中安資本。
此外,江西升華新材料融資額為7.35億元,廣州智光儲能融資額為7億元,杭州微慕科技融資額為5億元,安徽益佳通融資額為4億元,常州鋰源新能源融資額為3.85億元。
鈉電池火熱依舊固態電池受追捧
麟閣創投投資次數最多,超威集團成為最活躍的產業投資人,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為最活躍國資機構,上海機場、茅臺基金、螞蟻集團為最跨界投資人。
2024年,儲能各領域融資熱度如何?數據顯示,2024年150起融資中,鈉電池、儲能系統占比13%,各20起;下一代電池技術(以固態電池為主)占比11%,共16起;負極材料占比10%,共15起;電池管理占比9%,共14起。
在其他新能源領域,光伏發生44起,其中鈣鈦礦發生24起;制氫儲氫發生27起。
“在布局電池技術迭代方向上,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可靠性儲能系統獲關注。”王莞清說。
鈉電池領域融資,維持了2023年熱度。2024年,16家企業累計完成20起融資。其中,浙江湖鈉能源、上海璞鈉能源、武漢天鈉科技、江蘇隱功科技4家企業1年內完成多輪融資。在輪次上,25%為天使輪;35%為Pre-A輪;30%為A輪。鈉電池早期細分賽道,覆蓋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等多個技術路線。創始團隊普遍具有高校或產業背景;多數企業在客戶送樣驗證、產線建設階段;首批鈉電池將商用于小動力市場。
下一代電池技術中,主要以固態電池為主。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14家企業發生新融資。早期細分賽道中,50%為天使輪,22%為Pre-A輪。記者獲悉,固態電池企業,主要布局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無負極等不同技術路線;創始人普遍具有高校或產業背景;多數處于研發、中試線建設、產線建設階段。
儲能系統融資中,18家企業累計完成19起融資,比2023年下降50%。
“其中,63%為工商業儲能,資金傾向盈利模式清晰的領域。”王莞清分析,“其中,大儲和獨立儲能,政策依賴度高,收益機制復雜且穩定性差,投資成本高且回收困難。工商業儲能峰谷套利模式清晰,收益機制穩定,且初始成本較低,運營維護簡單。”
負極材料融資中,13家企業累計完成15起融資。其中,硅碳、硅負極獲投最多。浙江格源新材料、杭州星科源新材料1年內完成了2輪融資。大多數企業處于種子輪、天使輪階段。
電池管理融資中,13家企業累計完成14起融資。熱管理系統、BMS獲投最多。上海美克生能源1年內完成2輪融資。產業資本積極布局。其中,仁發碳中和投資常州天目智能;小米產投、吉利控股等投資杭州協能科技。
此外,在光伏、制氫儲氫、電動航空等新能源其他領域,共計39家光伏企業累計完成44起融資,其中鈣鈦礦23起。其中,23家氫能企業累計完成27起融資,海德氫能、奧騰能源、明陽氫能、氫輝能源1年多起大額融資。蘇州科潤新材料,完成C+輪融資,超5.4億元,投資方由中國石化資本、峰和資本、架橋資本、建信投資組成。
“2024年,295家投資人累計投資354次。麟閣創投投資次數最多,超威集團成最活躍產業投資人,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為最活躍國資機構,上海機場、茅臺基金、螞蟻集團為最跨界投資人。”王莞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儲能行業融資企業估值TOP7中,1家企業估值超百億元,投資人不再為高估值買單。
數據顯示,根據已披露估值情況,2024年僅1家企業達百億元估值,2023年為9家,下降90%。與此同時,7家企業估值10億元以上。
王莞清對此分析,“產業環境下行、上市渠道鎖緊、資金退出困難,投資人不再為高估值企業買單,進入價格成為重要考量因素。”
從2022至2023年,我國儲能市場連續兩年實現了超200%的高速增長,2024年新增并網規模再次翻番。2025年,我國儲能市場有望保持闊步發展的態勢,但增速或將有所下降并且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根據尋熵研究院對公開項目信息和狀態的統計,截至2025年1月底,國內已規劃部署但尚未投運的項目有184GW/487GWh(僅考慮2023年后啟動的項目)。這一個規模是截至2024年底國內累計裝機規模的近2.6倍。其中已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的項目規模達到100GW/287GWh,這些項目將是2025年中國儲能市場繼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根據尋熵研究院的預測,在基準場景下,2025年國內儲能新增并網規模有望達到69.6GW/177.2GWh,以能量規模計算的增速為59%。新疆、內蒙古、河北將成為2025年國內最大的三個區域儲能市場。各地大量已規劃實施的儲能示范項目、新能源大基地配儲項目的啟動建設、用戶側儲能項目在更大規模更廣地域內推廣應用、鋰電儲能系統持續走低的價格等因素都將是2025年國內儲能裝機繼續大幅增長的重要動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