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銀昕
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回顧2024年電商行業,其發展可謂波瀾壯闊,卻也暗礁叢生。電商行業研究者、海豚社創始人李成東指出,盡管監管部門不斷強化平臺責任落實,電商領域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規行為有所減少,但伴隨新業態、新問題的涌現,2024年電商行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下,各電商平臺依據壓實平臺責任的原則,紛紛構建起消費者權益調處渠道,大多數爭議得以通過平臺介入妥善解決。然而,跨境電商的蓬勃興起、二手電商交易量的持續攀升、直播電商的異軍突起,以及“兩新”政策催生的“國補”,使得電商領域在2024年滋生出一系列新的不規范操作,給消費者權益保護帶來了新挑戰。
來源:Pexels???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公布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761886件,較上一年增長32.62%,解決1211284件,投訴解決率為68.75%。在投訴熱點分布中,八大類問題尤為突出:“國補”政策下商家營銷行為亟待規范;“車輛統籌保險”投訴激增;羽絨服產品虛假宣傳現象頻發;“先享后付”服務隱患重重、陷阱多多;金融消費亂象屢禁不止;筆記本電腦質量與售后問題集中;電信服務投訴居高不下;預付式消費糾紛頻繁發生。其中,“國補”政策下商家營銷行為不規范以及“先享后付”服務引發的問題,與電商行業直接相關,成為影響消費者權益的關鍵痛點。
值得關注的是,直播電商即將迎來專門的監管辦法。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中,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羅文在部長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2025年將制定出臺直播電商監管辦法,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有力規范直播交易行為。羅文指出,近年來,我國直播電商行業迅猛發展,在為消費者提供便捷購物體驗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部分主播惡意炒作、虛假營銷,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其中,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
由此可見,保護消費者權益在電商行業中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征程,規范與改善始終在路上。2024年電商行業的種種問題,既是挑戰,也是行業自我革新、持續進步的契機。深入剖析這些問題,探尋有效的解決之道,對推動電商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國補”暗藏玄機“先享后付”套路重重
中消協強調,網購平臺應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嚴禁將“先用后付”功能設置為默認勾選;同時,需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一鍵取消或設置入口,并簡化取消步驟,確保消費者能夠輕松管理和關閉相關功能,避免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消費陷阱。
2024年8月,商務部等4部門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明確各地可自主確定補貼“8+N”類家電品種,此即“國補”政策開端。2025年1月,“國補”政策首次拓展至消費電子行業,同時家電補貼類別從8類增至12類,新增微波爐、凈水器、洗碗機、電飯煲四個品類。本意為促進消費、讓利于民的“國補”政策,在電商商家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衍生出諸多不規范的營銷手段。
消費者馬先生于2024年12月16日在某平臺花費8000余元購買一部手機,因“國補”政策優惠400元。但六天后,同款手機降價700元。馬先生按客服要求再次下單,此時價格已降至7000多元,他依據保價原則要求退還700元差價,卻被平臺客服以使用了400元“國補”為由,僅同意退還300元差價。最終,經消協3·15平臺調解,商家與消費者達成和解,馬先生獲得700元差價補償。
中消協指出,部分商家行為嚴重背離“國補”初衷。一些商家為獲取更多補貼額度,先大幅抬高商品價格,再借“國補”政策吸引消費者,實則并未讓消費者真正受益;還有商家以“國補商品不參與保價”為由,拒絕為消費者提供保價服務;更有甚者,未按承諾及時發貨,或以無庫存為由要求消費者取消訂單,致使消費者喪失“國補”資格,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不少電商平臺推出的“先享后付”功能,在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背后,也隱藏著諸多“陷阱”。2024年“雙11”期間,陳女士在北京某電商購物公司使用“先享后付”功能,頁面上“0元開通”按鈕十分醒目。開通后,陳女士卻在網頁上遍尋不到關閉按鈕,以為“0元開通”不會產生費用。然而,不久后,她收到即將扣費提示,才發現開通的竟是收費會員。陳女士再次找遍網頁仍無果,經搜索得知需通過客服電話關閉。當她撥打客服電話要求關閉會員時,客服卻稱會員費無法退還。
中消協方面對中國工業報表示,網購平臺應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嚴禁將“先用后付”功能設置為默認勾選;同時,需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一鍵取消或設置入口,并簡化取消步驟,確保消費者能夠輕松管理和關閉相關功能,避免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消費陷阱。
二手電商蓬勃發展法律監管尚處空白
二手電商存在注冊門檻低、違約成本低、個人賣家零星交易無需辦理營業執照等問題,即便賬號被封,換個手機號即可重新注冊交易,監管難度極大。
近年來,在“一手電商”持續發展的同時,二手電商交易量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手機、平板電腦、照相機、書籍等具有較高回收利用價值的商品,在二手電商平臺備受青睞。眾多二手電商平臺通過提供清洗、消毒、成色分辨等專業回收服務,以“專業性”作為營銷賣點,吸引了大量用戶。智研咨詢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到5486.5億元,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45.9億元;二手電商滲透率從2014年的1.2%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35.68%。
然而,二手電商在法律層面存在諸多模糊地帶。從法理上講,二手電商交易多為閑置物品轉讓,除平臺自營的二手商品外,其余交易均在買家和賣家之間進行,二手電商僅作為居間平臺提供交易信息,且交易時無法開具發票,不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直接管轄范圍內。這就導致一旦交易出現爭議,賣家是否應承擔經營者責任,以及二手電商平臺作為居間方應履行何種義務和責任,目前尚無明確規則界定。
2024年,“電訴寶”平臺受理的二手電商有效投訴中,閑魚、轉轉、拍機堂、紅布林等平臺赫然在列。投訴最為集中的三類問題分別是商品質量(占比18.51%)、退款問題(占比16.45%)和網絡欺詐(占比13.88%)。
來源:Pexels
以舊書交易為例,職業賣家已悄然攻陷一些二手電商平臺,這在業內已成為“公開的秘密”。章先生常年在某網站賣舊書,他向中國工業報透露:“這些二手平臺一年能有幾千萬元的成交額,若都是真正處理閑置物品,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多訂單。”
在舊書網站上,不少賣家攤位上出現標注為“全新”的書籍,價格卻僅為新書的六成甚至五成,而平臺在管理方面卻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網站為賣家提供‘書攤’和‘書店’兩種選擇,書攤無門檻,但可展示的書種類有限;書店雖能展示更多書籍,但賣‘全新’書需上傳營業執照,而書攤則無資質要求。”不過,這些門檻對于職業賣家而言并非不可逾越,章先生表示,一些全新的書被標注為九八新、九九新,便能蒙混過關,“九八新和全新幾乎無差別,只是拆了塑封,很多讀者并不在意。”從二手電商購買廉價新書,已成為部分讀書人的選擇,但背后卻存在隱患:這些低價新書來源不明,是否正規難以判斷。
網經社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指出,二手電商存在注冊門檻低、違約成本低、個人賣家零星交易無需辦理營業執照等問題,即便賬號被封,換個手機號即可重新注冊交易,監管難度極大。李旻還提到,最高法已公布一些典型案件,以偶然性、非大量處理閑置物品作為判定標準,為今后此類案件的“類案同判”提供了重要參考。
直播電商野蠻生長監管辦法呼之欲出
主播將是未來監管的重點方向。常見問題包括低俗表演,通過擦邊式、帶有性暗示的表演吸引眼球;詐騙行為,如虛構“扶貧”“助農”“患病”等場景,利用“賣慘”手段騙取消費者同情,還有主播冒充醫療專家、金融專家推銷偽劣產品。
直播電商作為內容電商的重要形式,近年來發展迅猛,大有超越綜合電商之勢。2024年底,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與中國市場學會聯合發布的《2024年直播電商行業發展趨勢觀察》報告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高達4.3萬億元,為整個電商行業貢獻了80%的增量。
在直播電商生態中,帶貨主播處于核心地位。但也正是這一群體,因直播模式特性產生了諸多問題,成為直播電商發展的最大隱患。李成東認為,主播將是未來監管的重點方向。常見問題包括低俗表演,通過擦邊式、帶有性暗示的表演吸引眼球;詐騙行為,如虛構“扶貧”“助農”“患病”等場景,利用“賣慘”手段騙取消費者同情,還有主播冒充醫療專家、金融專家推銷偽劣產品。此外,主播的不當言行以及普遍存在的“最低價”惡性競爭行為,已成為直播電商的兩大頑疾。他預計,直播電商監管辦法將重點圍繞對主播資質的嚴格審核與認證,規范主播行為,杜絕為追求流量而無底線操作的現象。
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羅文不僅明確表示將制定出臺直播電商監管辦法,還對直播電商行業的其他問題作出回應。針對“全網最低價”“自動跟價”等內卷式競爭行為,總局將督促平臺規范促銷活動;對于“僅退款”規則被濫用的問題,將督促平臺明確規則適用范圍和具體情形;針對新就業群體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平臺企業算法不透明、大數據殺熟、刷單炒信等問題,市場監管部門將積極協同有關部門加強綜合治理,督促平臺企業提高算法透明度,優化算法規則,切實保障新就業群體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展望2025年,隨著各項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實施,電商行業有望迎來更加規范、健康的發展環境,消費者權益也將得到更為堅實的保障。但電商行業的規范與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平臺、商家以及消費者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推動電商行業持續向好發展,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便捷的消費體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