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進一步擴范圍、降門檻,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
工業母機是制造業的核心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
作為一名在機械加工生產一線從業36年的“大師”,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集團首席技師、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傅國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帶來了一份《關于提升高端工業母機國產化率的建議》,為我國工業母機向高端化、智能化、復合化快速發展建言獻策。
在基層企業,工業母機的使用和制造情況如何?是否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傅國濤向中國工業報記者介紹說:“我結合自身所在的機械加工行業,分兩個層面進行了調研,一是到機械加工企業調研工業母機的配備及使用情況;二是到機床廠調研生產工業母機的狀況。”
“根據我到在渝地區機械加工企業和山東豪邁、寧波海天、蘇州紐威等工業母機生產商的調研,發現存在共性問題:高端工業母機國產化率低;高端工業母機老化嚴重;高端工業母機維修成本高。”傅國濤說。
傅國濤表示,以所在行業為例,通過調研在渝10余家機械加工企業,各企業使用的機床設備國產化率平均在90%以上,乍一看數字國化率很高,但其背后隱藏的問題是:這90%的機床大多是中低端設備,如車床、磨床、銑床、珩磨機、淬火爐、氮化爐等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設備。而一些數控加工中心、柔性生產線等數字化智能化、高精度設備多為進口設備,多來自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就是這占企業10%左右的核心設備,進行著產品最后的精加工,出產了企業大量產值。
“我調研的這10余家在渝企業高端設備大都在2010年左右購買,平均使用年限15年以上。最長的為2003年購買,使用年限已達20余年,精度下降,配件老化,進入頻繁的維修期。”傅國濤說。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維修進口設備費用占全年維修費用25%以上,更有甚者,占比0.7%的進口設備占全年維修費用的47%。
傅國濤還表示,當前,工業母機制造企業生產設備依賴進口,帶來一系列受制于人的因素,某些數控系統受國外廠商“卡脖子”限制。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工業母機產業鏈的重視與投入,國產工業母機的精度逐步提高,智能化水平與進口設備區別不大,國內排名前列的機床廠也生產五軸加工中心、車銑復合等高端設備,但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賴進口,如精密部套、關鍵電氣元件等。”傅國濤說。
此外,國產高端工業母機在使用中存在差距。傅國濤表示,根據使用單位反饋,常見的問題有:某些功能、關鍵性能指標等無法滿足應用需求,精度喪失較快,加工質量穩定性欠缺,漏水、漏油小故障較多,造成維修頻率高。
對此,傅國濤建議:
院企合作提高工業母機自主創新能力。工業母機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這些基礎研究投入大、見效慢,單靠某個機床廠自身很難完成,而科研院所對于工業母機制造涉及的材料科學、機械設計與制造、電氣控制與自動化、金屬切削工藝研究等多個專業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基礎共性技術有較強的研發能力,與企業相結合,一方面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另一方面可為全國的機床生產商提供技術支持,共同進軍工業母機高端領域。
組建工業母機國家實驗室。從國家層面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籌創新資源形成合力。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打造多層次、系統化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解決科研院所“點狀”技術攻關、科研力量分散,研發體系碎片化的難題,集中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比如:統一數控系統版本,集中各家企業在數控系統中的優勢,推出一到二家國家級數控系統,在政策和資金扶持下推廣國產數控系統,破解數控系統受制于人,解決卡脖子難題。
成立中國工業母機聯合會。通過聯合會,每年開展技術交流和評比,評選出一批優秀的國產工業母機,提高知名度,推廣使用率,推動國產機床的大力發展,國家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突破,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扶持,加強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破解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等難題,做精做優國產高端工業母機。
加快機床設備更新換代。未來5-10年,預計各機械加工企業工業母機將更新換代,全面實現數控化及智能制造單元化生產,對高端機床設備需求將進一步加大。建議持續推行機床以舊換新政策,對老舊機床實行價格補貼以舊換新,國家在資金上進行政策扶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