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面對技術迭代加速、人才短缺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挑戰,企業如何在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持續突破?又將如何借助政策支持,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圍繞這些問題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的專訪。
“過去一年,華工科技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強化了‘創新至上’的發展戰略。”馬新強表示,全力支持公司中央研究院開展前瞻性技術及產品布局,圍繞行業發展、國家需求部署了包括高速率硅光芯片及模塊、半導體加工和檢測設備、智能裝備+AI、車載智能光電傳感器、超大幅面激光復合銑焊一體智能裝備等20余個項目的開發,研發投入年增長率近30%,并實現航空發動機氣膜打孔裝備、全面劃線機、全天候激光智能除草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的首臺套銷售。
同時,牢牢抓住創新人才建設這個重要支撐點,實施“博士100計劃”、獵鷹計劃,用3年的時間打造行業人才高地,以更高的人才效能,開發更多的行業首發產品,支撐公司中長期發展。
此外,進一步加大產業鏈協同創新,跨行業、跨區域整合創新資源,去年華工科技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九峰山實驗室、華日精光、長飛先進、云嶺光電成立了半導體激光裝備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攻克半導體技術難題。
“目前已圍繞國內第三代半導體的行業需求,開發了表切、隱切、退火、檢測等七套裝備,為船舶客戶設計實施的智能產線方案入選船舶工業“強鏈品牌”產品目錄......”馬新強透露。
在馬新強看來,新質生產力對于區域內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形成“硬科技”驅動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去年,華工科技發布了搭載自研單波200G硅光芯片的1.6T硅光模塊,技術上,對光模塊材料屬性進行革新,應用上,突破了功耗瓶頸,產品性能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國產高速率光模塊在硅光領域的“彎道超車”,將加速促成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緊密融合;在產業數字化領域,面向船舶行業的新一輪發展周期,實施搭載自研數字孿生系統、工業互聯網平臺、視覺分揀系統的智能產線、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改變了傳統造船業“產品零部件多、型號多,生產、工藝數據多,數據維護工作量大,管理復雜”等難題,在蕪湖造船廠、新能船業等頭部船廠均有成熟應用。
“也正是基于公司軟硬一體化綜合實力的提升,我們在近期也實現了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的首次出海,全球化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馬新強說。
馬新強表示,作為國內光電子產業的代表企業之一,華工科技近年來不斷加大創新投入,整合創新資源,用科技創新夯實企業高質量發展“底座”,用“全球首發、行業領先、專精特新”產品賦能新型工業化,推進形成行業新質生產力,企業自身也實現了從資源要素拉動到科技創新引領的內生動能轉型,從中低端內卷到高端價值躍升的競爭模式轉型。
“華工科技一直處于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特別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技術迭代加快,科技博弈加劇,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企業發展中的戰略性資源。”馬新強說。
當前,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對于創新人才、前沿技術、產業化應用的需求更為強烈。對此,馬新強希望,政府能將優質資源更多向“產業端”傾斜,出臺“頂尖青年科創人才”專門計劃,配套“選用育留”一攬子落實機制,留住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企業創新研發機構與專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優勢力量深度協同共建、協同攻關,加快前沿性底層技術突破,實現更多的本土原始創新;支持本土創新企業參與國家實驗室、科技大設施、重大科技計劃等戰略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要求這些平臺或國家重大項目優先使用國產自主創新設備,使本土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形成相互促進、具有可持續生命力的科技創新平臺,促進國產技術成果的應用轉化。
馬新強認為,新質生產力之于中國經濟的未來,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其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以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關鍵領域國產替代,這將顯著提升我國產業鏈的安全性和附加值;其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更好的參與全球競爭;其三,通過布局前沿技術,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探索“技術突破-場景應用-產業孵化”的模式,培育未來產業增長極。
展望未來,馬新強表示,從華工科技自身發展來看,在核心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化、產業鏈協同效率及全球化布局的本地化適配方面仍有突破空間,下一步,華工科技要以“全球首發、行業領先、專精特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落地為主線,以場景為牽引,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強產業前瞻系統部署,加強創新投入,加強創新資源跨行業、跨區域整合,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協作,加強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高質量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讓高精尖缺的科技成果在更多的工業場景中大放異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