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耿鵬飛
一邊是年產值超600億的養老機器人市場藍海,一邊是九成老年人用不起、不敢用、不會用的現實困境;一邊是實驗室里突破性的具身智能技術,一邊是家庭場景中“連端碗水都戰戰兢兢”的基礎功能落差——這場關乎2.8億人晚年福祉的“智能突圍戰”,正是全國政協委員張云泉今年兩會的建言焦點。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大數據學院)院長張云泉將目光投向了一個充滿科技溫情的領域——用中國人的智慧,造中國人用得起的養老機器人。
老齡化催生迫切需求,技術突破奠定發展基礎
“養老機器人不是‘未來科技’,而是當下必須抓住的民生機遇。”張云泉表示,據民政部統計,2023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5.4%,標志著我國已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其中,九成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但護工年流失率高達30%,助潔、助餐、助行等基礎服務缺口巨大。
而這類服務正是養老機器人所擅長的工作,我國養老機器人研發起步早、積淀深,經歷三十年技術迭代,已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2024年,由我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項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63310)正式發布,為產品設計、數據安全等提供基準,這標志著中國技術開始引領全球規則制定。
張云泉接受中國工業報專訪時表示,養老機器人是破解居家養老難題、培育銀發經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需從技術攻關、場景適配、生態構建三方面發力,推動產業跨越式發展。
針對當前進展,張云泉特別強調場景適配性:“機器人需像‘家人’一樣理解老人需求。比如語音交互要適配方言和模糊表達,動作控制需兼顧安全性與適老化設計,這些正是我國企業的差異化優勢。”
破解“三重矛盾”:從技術瓶頸到普惠應用
面對產業現狀,張云泉直言存在三大矛盾:康復機器人火熱與居家場景冷清、高技術成本與普惠需求、單一功能與復合任務需求。
當前,我國養老是“9073”的格局,即約90%老年人在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然而,目前七成研發資源集中于機構用康復機器人,但九成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家庭伙伴”。因此家庭養老機器人應該是政策重中之重,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對此,張云泉提出將家庭/社區機器人納入“十五五”規劃,重點推動社區和家庭養老機器人發展行動計劃。在遼寧、重慶等老齡化突出地區建設創新示范區,通過稅收優惠、場景開放等政策降低企業試錯成本。爭取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養老機器人產業集群和科技創新中心。
在技術層面,可以集中攻關語音交互、情感識別等“軟能力”,同步研發低成本傳感器、柔性機械臂等“硬部件”,支持養老機器人整機產品納入工信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按規定享受首臺(套)支持政策,鼓勵整機快速突破。
最關鍵的是,構建“產學研用”共同體,鼓勵高校開放老齡行為數據庫,企業提供真實場景反饋,通過“技術經紀人”機制加速成果轉化。張云泉建議,國家應發揮財政資金政策引導作用,鼓勵共建聚焦家庭/社區養老機器人的具身智能重點實驗室,并將創新成果優先在重慶、上海、遼寧等省市產業化。
“要讓技術‘沉下去’,比如開發千元級助浴機器人,比追求‘全能但昂貴’更緊迫。”張云泉舉例稱。
談及未來,張云泉描繪了智能養老新圖景:機器人不僅是執行者,更是“家庭成員”。通過大模型與具身智能融合,設備可主動感知老人情緒波動、預警健康風險,甚至協助管理慢性病。“就像有位‘AI子女’常伴左右,這才是科技的溫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