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2月24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表示,2024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已圓滿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今年,會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加大治理力度,力爭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全國環境空氣總體改善
李天威介紹,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為0.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三項約束性指標均優于年度目標。北京市PM2.5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為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天數僅有2天,“北京藍”漸成常態。
“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區、汾渭平原、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3.4%、10.8%、4.8%、4.4%、0.9%。”李天威介紹。
李天威表示,2024年,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取得初步成效。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全國PM2.5濃度下降19.4%,臭氧濃度下降2.7%,且連續三年穩定在144—145微克/立方米,2015年以來的上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天幫忙”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李天威介紹,2024年,極端氣象條件影響顯著降低,沙塵天氣大幅減少,由沙塵導致的優良天數比例損失為1.9個百分點,明顯低于2023年(3.3個百分點);極端高溫天氣引發的臭氧超標天導致的優良天數比例損失也不到0.2個百分點。
主要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李天威介紹,2024年主要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其中包括系統推進大氣環境質量管理;持續深化重點領域行業治理減排;全面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聯防聯控;大力推進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和噪聲污染防治;不斷提升大氣環境監測執法監管能力五方面工作。
系統推進大氣環境質量管理方面,李天威表示,一是推動落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指導各省(區、市)落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完成實施方案制定并印發,落實落細大氣質量環境改善的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二是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資金保障。做好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管理,配合財政部下達2024年和2025年第一批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共計544億元,評審入庫項目3000余個,支持各地清潔取暖、污染治理、能力建設等工作。三是加快推進標準規范制修訂。完成《煉焦化學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鐵路內燃機車及其發動機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等15項標準規范制修訂。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行業治理減排方面,以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為抓手,開展重點行業領域深度治理。一是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下達清潔取暖專項資金250億元,全年完成散煤治理200萬戶,累計達4100萬戶。二是推動產業調整。推動出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版)》《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和鋼鐵、水泥、煉油、合成氨等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方案等。三是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和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動全國1.3億噸粗鋼產能、累計5.5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3.4億噸粗鋼產能完成重點工程改造。印發水泥和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指導意見、評估監測技術指南,實現全國80%以上產能全流程或重點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四是強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2024年組織排查2.35萬家企業,完成問題整改3萬余個;累計排查19.05萬家企業,發現11.87萬個問題,完成整改11.52個,完成率97.1%。五是持續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全國年度鐵路、水路貨運量同比分別增長2.8%、4.7%,累計淘汰高排放車近5000萬輛。六是強化移動源環保監管。聯合開展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對7家車企13個車型的車輛開展排放召回,涉及問題車輛28萬輛;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排查整治行動,查處3790家,刑事立案155起,有效打擊弄虛作假。
全面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聯防聯控方面,一是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體系。全面落實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指導各省(區、市)完成新一輪重污染應急預案修訂,優化預警分級標準,積極穩妥應對重污染天氣。推動應急減排清單涉氣企業全覆蓋,2024年共納入企業76萬家,較2022年增加近1倍;深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2024年績效A級與績效引領企業2754家,較2022年增加46%。二是深化區域聯防聯控。印發《長三角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聯動方案》《珠三角重污染天氣區域聯防聯控工作方案》《長江中游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制定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2024年工作要點》。三是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實施秋冬季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應對分階段差異化管控,組織開展跨區域應急聯動,有效減少中重度污染天近50%以上。
大力推進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和噪聲污染防治方面,首次實施氫氟碳化物(HFCs)配額管理,明確我國HFCs生產和使用基線值分別為18.53億tCO2和9.05億tCO2;編制《中國履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國家方案》,修訂《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初步建成全國聲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立噪聲治理“千件萬戶”投訴典型案件調度機制,調度案件1600多個,受益群眾約50萬人;累計建設寧靜小區2132個。
不斷提升大氣環境監測執法監管能力方面,一是完善大氣環境監測體系。開展環境空氣監測點位優化調整,完成4005個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點位布設。采取“技防”手段加強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監督管理,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二是提升大氣環境執法監管效能。協同“線上+線下”兩個戰場開展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現場開展13個輪次、線上開展16個輪次,派出607個工作組,4769人次,發現并推動解決各類問題8.8萬個,其中兩輪次移動源專項監督幫扶推動解決重型貨車違法排放問題約3萬個。創新監管執法方式,推行非現場、無感式、穿透式執法,做到無事不擾,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三是加快大氣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有序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等3個重點專項。啟動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持續改善全國空氣質量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統科學謀劃“十五五”的關鍵之年。李天威表示,生態環境部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針,進一步創新政策工具、制度機制和方法手段,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切實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持續強化重點領域深度治理,全力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確保圓滿完成“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目標,持續改善全國空氣質量。
突出環境空氣質量管理。李天威表示,探索“季會商、月調度、對口幫扶、綜合施策、閉環管理”工作機制,全力完成“十四五”空氣質量目標。研究制定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績效分級管理辦法,更好服務大氣污染減排和重點行業高質量發展。開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成效評估,啟動“十五五”空氣質量改善規劃研究及編制工作。加強科技基礎支撐,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專項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落地。
突出治污減排。李天威表示,繼續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協助督促重點區域省份完成煤炭消費減量目標。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以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開展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設施企業排查整治,強化VOCs污染治理,推動大氣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更新。推進重點行業企業以及沿海主要港口清潔運輸,推動國四及以下柴油貨車加速淘汰、國五貨車達標整改、國六貨車智慧監管。全面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統籌秸稈綜合利用和焚燒管控,研究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嚴防秸稈集中焚燒引發重污染天氣。
突出污染應對。“研究出臺持續完善應急減排清單指導性文件,指導地方持續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夯實重污染天氣應對基礎。持續深化秋冬季長時間大范圍重污染應對分階段差異化管控,進一步提升預測預報能力,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組織區域相關省份做好重污染應急聯動,加大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和統籌強化監督力度,有效減輕重污染天氣影響。”李天威說。
“從大氣污染的形勢看,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依然突出,產業結構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費仍將剛性增長。同時,大氣污染進入深水區,主要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難度大,超標排放、環保設施不正常運行、低效失效等問題依然突出。從氣象條件看,今年全國氣溫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氣污染擴散條件相對不利。”李天威表示。
李天威指出,對于實現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2025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重污染天數比率要控制在1%以內”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和挑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