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2024年,全國電力供應安全穩定,電力消費平穩較快增長,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電力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同時,全國電煤庫存整體處于較高水平,全國電力供應保障有力有效,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堅強電力保障。”1月24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2024-2025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預計,2025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左右,2025年全國新投產發電裝機有望超過4.5億千瓦,2025年底煤電所占總裝機比重將降至三分之一,2025年迎峰度夏等用電高峰期部分地區電力供需形勢緊平衡。
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領先
用電量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9.8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增速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1%,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領先。
會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郝英杰介紹,2024年,第二產業用電量6.39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為64.8%,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49.7%。2024年,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1%,2024年電力消費系列指數中的制造業用電指數為125.9,比2020年基期增長了25.9%,“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5.9%。
郝英杰表示,分大類看,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2024年用電量同比增長10.3%,明顯高于同期制造業平均增長水平,制造業延續轉型升級趨勢。消費品制造業2024年用電量同比增長5.7%,消費品制造業中的12個子行業用電量均為正增長。四大高載能行業2024年用電量同比增長2.2%。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用電量同比分別下降1.0%、2.4%;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3%、6.5%。
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侯文捷告訴記者,從2024年穩中有升的電力消費增速,可以反映出在“兩新”政策等一攬子增量政策措施作用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運行態勢。
“兩新”等政策拉動消費品制造業用電量平穩增長。“兩新”政策推動部分消費品行業用電較快增長,食品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3個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速超過8%;紡織服裝/服飾業、酒/飲料及精制茶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紡織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5個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速超過5%。
“兩新”等政策拉動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兩新”政策推動設備制造等行業用電較快增長,2024年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四個行業用電量增速超過10%,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接近或超過8%。汽車制造業中的新能源車整車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34.3%,通用設備制造業中的風能原動設備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26.3%,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中的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1.4%,專用設備制造業中的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19.3%。
“兩新”等政策拉動充換電及互聯網服務業等新業態用電量高速增長。2024年,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9%。“兩新”等政策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以及充電樁、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拉動充換電及信息傳輸等服務業用電量快速增長。2024年全國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0.9%,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用電量同比增長21.7%。
此外,“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也展現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副主任蔣德斌認為,當前,“三新”經濟蓬勃興起,部分典型行業用電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
“我們對‘三新’經濟中的生物藥品制品制造、風能原動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新能源車整車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互聯網數據服務、充換電服務業這八個典型行業(以下簡稱“八個典型行業”)用電情況進行了分析,2024年,這八個典型行業用電量增速分別為10.6%、26.3%、19.3%、34.3%、9.0%、21.4%、30.9%、50.9%。2024年這八個典型行業合計用電量214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5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8%,高于同期全社會用電量整體增長水平26個百分點;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0.43個百分點,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8.4%,高于其用電量比重6.2個百分點。”蔣德斌介紹。
蔣德斌指出,“十四五”以來全國八個典型行業用電量年均增長43.5%。八個典型行業用電高速增長態勢反映了我國在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積極進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33.5億千瓦,同比增長14.6%。
郝英杰介紹,2024年全國電力供應系列指數中的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指數為198.0,“十四五”以來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累計增長了98.0%,年均增長18.6%;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指數為257.4,“十四五”以來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累計增長了157.4%,年均增長26.7%。2024年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指數為115.0,“十四五”以來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累計增長15.0%,年均增長3.6%,累計增速低于同期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增速83.0個百分點。從分類型投資、發電裝機增速及結構變化等情況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氣電、抽水蓄能新投產裝機規模大幅增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進一步提升。2024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4.3億千瓦,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多投產6255萬千瓦;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全年合計新增裝機3.6億千瓦,占新增發電裝機總容量的比重達到82.6%。2024年,氣電、抽水蓄能發電裝機分別新投產1899萬千瓦、753萬千瓦,同比分別增長85.2%和38.1%,其中,氣電新投產裝機規模創歷年新高,抽水蓄能新投產裝機規模為歷年第二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國全口徑火電裝機14.4億千瓦,其中,煤電11.9億千瓦、同比增長2.6%,煤電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35.7%,同比降低4.2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9.5億千瓦,同比增長23.8%,占總裝機容量比重為58.2%,比上年底提高4.3個百分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4.1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的“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2024年底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生物質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
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增量占總發電量增量的比重超過八成,煤電充分發揮了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作用。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5%、10.7%、2.7%、11.1%和28.2%。2024年,全口徑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為54.8%,比上年降低3.0個百分點。2024年,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15.4%,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量占總發電量增量的比重達到84.2%。受資源等因素影響,2024年水電和風電月度間增速波動較大,煤電充分發揮了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作用。
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盧國良表示,當前,我國年均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2億千瓦,預計“十五五”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新能源消納空間不足,利用率下行壓力加大。在新的形勢下,對煤電靈活性調節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除煤電最小技術出力在現有要求基礎上需要持續深化、達到新一代煤電升級有關指標要求外,還需在煤電機組快速爬坡、一次調頻等方面持續開展工作,全方位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此外,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煤電靈活性、電網資源配置調節能力、需求側管理等均是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因地制宜做好各類資源的統籌和優化,以最經濟的方式實現最高調節能力提升。”盧國良補充說。
2025年電力供需形勢緊平衡
“綜合考慮我國目前階段經濟增長潛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措施,預計2025年我國宏觀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根據不同預測方法對全社會用電量的預測結果,預計2025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0.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左右。”郝英杰表示。
此外,報告預計2025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有望超過4.5億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超過3億千瓦。2025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38億千瓦,同比增長14%左右。其中,煤電所占總裝機比重2025年底將降至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23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上升至60%左右。水電4.5億千瓦、并網風電6.4億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11億千瓦、核電65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4800萬千瓦左右。2025年太陽能發電和風電合計裝機將超過火電裝機規模,部分地區新能源消納壓力凸顯。
報告認為,電力供應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交織疊加,給電力供需形勢帶來不確定性。從供應方面看,2025年,全國新增電源裝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常規電源增量與用電負荷增量基本相當,部分特高壓直流工程投產,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增強;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持續提升,風、光資源及來水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局部地區部分時段電力生產供應的風險。從需求方面看,2025年我國宏觀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將為我國電力需求增長提供穩定支撐。但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外貿出口形勢以及極端天氣等方面給電力消費需求帶來不確定性。綜合考慮需求增長、電源投產以及一次能源情況,預計2025年迎峰度夏期間,華東、西南、華中、南方區域中部分省級電網電力供需形勢緊平衡,通過增購外電、最大化跨省跨區支援等措施,電力供需偏緊局勢可得到緩解。迎峰度冬期間,隨著常規電源的進一步投產,電力供需形勢改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