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張永杰
1月20日上午,致公黨中央常委、河南省委會主委,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中醫藥大學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司富春于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建議加快培育壯大河南省中醫藥新質生產力。
中醫藥是新質生產力的“富礦”,是河南一大特色優勢,加快中醫藥創新發展是河南省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全省現有中醫醫院658家、從業人員10.6萬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2個,中藥種植企業10.52萬家,均居全國首位;中藥材種植面積570萬畝,中藥生產企業208家,居全國前列;中原醫學科學城的建設,為中醫藥創新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司富春指出,對照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河南省中醫藥創新發展仍有不足。一是缺乏突破性技術或創新理論,在高精尖技術應用和新藥研發方面亟需加強;二是中醫藥傳承挖掘不夠,信息化水平不高;三是中藥材精深加工技術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四是缺乏國際合作平臺和交流渠道。
為加快推進河南省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司富春建議,一是深入挖掘中醫藥“寶礦”,為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源頭活水。中醫藥的經典理論和數千年經驗是其新質生產力的源泉。建議制定《河南省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劃》,用現代科技解讀河南仲景醫學、中原醫籍、黃河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創新發展提供支撐。建立中原特色體質學說體系,整理中醫適宜技術、確有專長技術,特別是治未病理念技術,大力進行科普推廣。
二是創新運用現代生物技術,賦能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充分利用省醫學科學院、省中醫藥科學院等平臺,組建經典名方現代中藥創制實驗室,開展中醫藥與生物醫學結合的基礎、臨床和新藥創制等項目研究,推動中醫藥理論、技術和方法創新。針對慢性病、疑難病,利用類器官芯片等前沿生物技術和篩選模型,篩選中藥、中成藥、經方、復方的有效成分,實現減毒高效中藥創新。設立豫藥研發專項,建立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基金,篩選研發院內制劑,培育更多大品種中成藥走向市場。
三是創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中醫藥產業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中醫藥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建立河南省中醫藥大數據平臺,為臨床、科研、產業提供服務。在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建設中,充分利用中原智能醫學實驗室平臺和技術,開發河南優勢病種的人工智能中醫診療大模型,推廣優質醫療資源基層應用,提高中醫診療效率和精準度。
四是推動聚“鏈”成勢,加快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全面發展。立足不同區域中藥產業優勢,加快布局中藥材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建設,加強豫藥精深加工和系統開發應用,加快從中藥原料大省轉變為產業大省。聚焦特色藥材種植、植物提取制品、保健食品、中醫藥康養等領域,大力開發藥食同源、功能性大健康產品。加強道地藥材植物成分提取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中藥化妝品產業,打造河南省植物美妝品牌。
五是大力發展中藥生態種植,提升豫藥高質量供給水平。河南省有3050種中藥材,人工種植僅100余種。建議成立河南省道地藥材保護開發信息庫,加強道地藥材種質資源保護、研究和生產管理。利用適宜的山地、丘陵、湖泊等仿野生條件,大力推廣中藥材生態種植,保障中藥材高質量供給。運用神農種業實驗室,篩選培育高產高效中藥種苗;利用中原納米酶實驗室平臺,提升河南省道地藥材質量和產量。加快河南歷史名貴中藥的研究開發和標準制定,推動進入國家和省藥材目錄。
六是拓寬視野,加強中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鼓勵河南省中醫藥科研機構與國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交流合作,引進領軍人才和前沿技術。組建國際化跨學科創新團隊,開展道地藥材、經方等國際合作研究,推進道地藥材產品、經方產品走出去。增進與港澳臺中醫藥交流合作,用好國際交流渠道,大力推介河南中醫藥技術成果和產品,提升中原中醫的國際影響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