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中國幾代人用行動來踐行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設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為人民群眾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為我國經濟發展繁榮提供了基礎。現如今,我國交通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世界上交通設施最完善、運輸能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回頭再看這句話,在新時代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如果說鐵路是我國經濟的大動脈,農村路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那么,公路就是滿載著一輛輛運輸車輛、聯通村落縣域之間的靜脈血管,為推動普通國省道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路”,廣大公路工作者要“通過創新體制、完善政策,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
長期以來,山東省德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臨邑分中心(以下簡稱“臨邑公路分中心”)堅持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緊扣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總要求,扛牢主責主業,轄區管養的具體路線為G104線、G340線、G513線、S241線、S242線、S323線,總里程125.995公里;包括橋梁28座,總長1244.41米。該中心立足實業,努力以公路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讓管轄的3條國道、3條省道、28座橋梁成為臨邑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出去、引進來”的重要干道。
春夏秋冬四時不輟打造“人享其行”惠民路
“路就像人一樣,也是會生病的,您提到的路段屬于G513線,這條路建成于2003年,已經服役超過20年了,今年G513線大中修工程已經在施工中,感謝您的來電,您提到的坑槽問題我們會盡快處理,處理完成后會對您進行電話回訪。”臨邑公路分中心養護科喬科長在回復群眾意見建議的時候,盡量用形象化的語言讓群眾能夠聽懂,談起“路像人一樣”,他說道:“路面養護工作涉及修補路面病害、管護路域環境、維護交安設施等多個方面,既要把路面和橋梁‘打扮’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又要及時給它‘看病’,讓它健康地繼續服務人民、服務企業。”
臨邑縣城外環路屬于臨邑公路分中心管轄范圍,像一個大大的“口”字聯通了整個臨邑縣城區,不僅承載了臨邑縣人民群眾的日常出行需求,也是大中小運輸車輛的必經之路,沿街店鋪也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增多,尤其在節假日期間,隨著群眾走親訪友,車流量劇增。因此,養護工作變得尤為重要,而春夏秋冬季節不同養護重點也不一樣,如何根據季節的特點進行科學性道路養護,根據道路交通量、行車道、上下行、受力部位等不同特點,“一路一策、一段一策”實施精準養護,是每個公路人常修常煉的課題。
“最是一年春好處”,國省道養護也到了搶占先機的時候了,春季是公路病害的集中爆發期和最佳處置期,也是公路養護的黃金期。針對春季凍融病害易發特點,臨邑公路分中心組織養護人員采取徒步、實地查看、現場記錄方式對轄區普通國省道路面坑槽、裂縫等病害情況認真開展調查摸底,詳細記錄病害位置、規模和嚴重程度。根據摸底情況,進行病害挖補修復、灌縫處理等預防性養護,延長了路面使用壽命,提高了公路行車舒適度。
春季多大風天氣、雨水較少,普通國省道公路揚塵污染防治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臨邑公路分中心根據國道、省道干線公路實際情況,重點對城區出入口、學校、穿村鎮等路段,進一步增加濕掃、灑水頻次,出動灑水車、霧炮車等對道路進行濕式清掃,同時出動養護人員對路面、排水溝、綠化帶等進行人工輔助清掃,集中清理中央分隔帶、邊坡、邊溝枯枝、雜草、垃圾雜物,確保道路干凈整潔。
該中心還加強早春綠化管護,結合時令開展苗木補植、修剪、病蟲害防治工作,營造良好通行環境。對管養路段缺株行道樹及時補種,修剪道路兩側的行道樹和綠化帶植被,去除枯枝、病枝,調整樹形,促進樹木健康生長,從而保障行車視線良好;對綠化帶進行松土、施肥,補充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長態勢。
進入夏季,每個公路人往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嚴陣以待。首先是隨著麥收開始,占用道路曬糧現象多發,國省干線車流量大、車速快、大貨車數量多,該行為極易造成交通事故。臨邑公路分中心針對這一情況,聯合臨邑縣交通運輸局綜合執法大隊和沿線鄉鎮政府,展開專項整治行動,對在國省道打場曬糧的農戶進行勸告,聯系村委會尋找合適的曬糧位置,協助村民歸攏曬糧,清理路面的石頭、木樁、酒瓶等,避免引發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財產損失。
其次就是進入汛期,為確保國省道和橋梁安全度汛,臨邑公路分中心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復查”的原則,開展防汛安全防護。雨前組織人員對轄區內重點路段、涵洞、橋梁、沿線安全設施等進行檢查,對易積水路段進行巡查和監測;雨中加大加密巡查力度,對巡查中發現的隱患通過工作群、電話通知等形式即時上報并第一時間安排處理;雨后,及時清理淤泥雜物、路面積水,排除險情,全力保障轄區公路安全暢通。雨后的大晴天是公路養護的最佳時機,養護工人們說道:“太陽越毒,溫度越高,修補病害的最佳時機就越好。”新鋪瀝青在高溫環境下具有良好的凝固效果,天氣氣溫高,新舊路面的的結合不會留下很大的間隙。
秋天落葉飄落,給國省道穿上了金黃色的外衣,景色固然美麗,但安全同樣重要。臨邑公路分中心所轄的國省道和橋梁,是縣域之間人們走親訪友的必經之路,中秋和國慶假期路上的車輛、行人激增,如何打造“暢、安、舒、美”的路域環境,成為該中心秋季道路養護的重點任務之一。秋季大風天氣增多,落葉相應地也增多,這給養護工人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上午剛掃完,中午風一吹又落了一地”,一位正在清掃的養護工人說道,“但不掃是不行的,風一刮,垃圾啊、落葉啊容易擋住視線”。該中心及時增設了清掃車的頻次,同時采用“除草機+人工”的方式對沿線遮擋視線的路樹、路肩高草進行修剪,確保過往司乘人員視距良好;并對沿線的標志標牌、交安設施進行沖洗、擦拭,維修安裝爆閃燈,張貼反光標志,給在夜間出行的司機提供更加安全的行車環境。
每到冬季,臨邑公路分中心的全體人員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在有雨雪天氣、道路結冰的情況出現之時,全體工作人員都進入“備戰”狀態。“在11月份中下旬,氣溫還未完全下降的時候,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除雪機械設備,備好融雪劑、防滑料,做好應急除雪演練。”安全應急信息科的邢科長在檢查應急倉庫時強調道。臨邑公路分中心利用智慧公路系統對實時路況進行監控,一旦下雪,要能對轄區內降雪動態做到實時監控,以便快速響應、及時處置應急狀況。在開展除雪保暢工作時,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深入各個管養路段進行除雪防滑作業,尤其是事故易發路段及各個平交道口,出動更多人力,及時撒布防滑料,預防道路結冰,保障行車安全。
春夏秋冬,一載又一載,臨邑公路分中心始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始終把路上事盡心做,說起哪條路上有哪個村,有什么交安設施,有什么路面病害,職工們都爛熟于心,唯有這樣,才能切實保障縣域人民的出行安全與方便。
科技賦能公路幫辦搭建“物暢其流”運輸路
普通國省道如一條條彩色的絲線穿梭在縣與縣之間、市與市之間,織成一匹匹壯麗無雙的錦緞,一面繪就民生幸福,而另一面承載著經濟發展,成為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隨著網絡直播帶貨的發展,農產品、手工業產品的運輸量越來越大,給國省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臨邑縣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的東南部,與濟南市毗鄰,屬黃泛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氣候適宜,境內地下藏有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處京津冀經濟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交匯地帶,享有“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三大國家戰略的多重賦能,既是山東對接京津的橋頭堡,又是省會經濟緊密圈層的重要支點。
臨邑公路分中心堅持結合區域、區位實際,加快推進路網建設和智慧交通建設,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各公路項目實施進度,扎實推進國省道養護品質提升和數字公路建設。縱深推進國省干線連接、聯通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助力工業強縣建設,在公路保通保暢方面推動臨邑建設起步區聯動區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為臨邑縣經濟社會發展當好“先行官”,滿足人民群眾美好出行需求和對交通發展的新期待。
2024年上半年,山東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發現其管理的輸油管道在G513南環處存在漏點隱患,需破路施工維修。“以前碰到這樣的事要么不知道該找誰,要么又要跑交通、審批各種部門,前前后后不知道折騰多久才能辦完,工程不等人啊”,該企業的部門負責人感慨道,“現在好了,不用我們去跑了,也不用我們去找專家了,‘公路幫辦’直接給我們全解決了,辦得是又快又好!”臨邑公路分中心工作人員主動為企業提供幫辦服務,多次邀請交通、交警、審批、涉路專家開展現場勘察,在交通組織、應急預案方面提出專業意見,并優化涉路服務流程,幫助企業更快辦理涉路手續,推進項目以最快的時間順利完成。
“公路幫辦”服務項目是德州市交通運輸局和德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在普通國省道涉路工程建設中創新建立并開展試點的。該項目是由公路部門擔任幫辦員,在涉路工程建設中,為涉路企業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施工現場勘察服務,涉路方案技術審查服務及施工過程技術指導服務等全流程集成服務,旨在通過公路專業人員的精準幫辦服務,為涉路企業節省辦理時間,提高辦事效率。
臨邑公路分中心的“公路幫辦”服務,如同冬日里的暖陽,溫暖著每一個涉路項目參與者的心。除了助力企業更快辦理涉路手續外,幫辦團隊還深入涉路企業主動上門開展宣教幫扶服務,送上法規政策“及時雨”,企業在籌備涉路項目時,面對復雜的法規條文一臉茫然,幫辦人員不僅耐心解讀,還依據公路規劃給出了優化建議,讓項目藍圖更加清晰合理,為項目合法合規開展筑牢根基。
在G104梨行橋改造提升項目方案審查中,臨邑公路分中心會同臨邑縣水利局,邀請專家進行現場勘察,從增加橋梁長度、寬度,提升泄洪能力和公路通行能力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專家們仔細研究施工圖紙,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可能影響橋梁安全與暢通的因素提出整改意見,使方案更具科學性與可行性。
今年5月份,臨邑公路分中心靠前服務涉路單位,依托“公路幫辦”平臺,會同臨邑縣德平鎮人民政府組織涉路工程現場勘察S323線德平鎮以北十字路口改造工程。技術人員對規劃方案提出具體意見:按照德平鎮鎮政府規劃,此處十字路口改造后變為“Z字型”路口,群眾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隱患,應變更規劃方案,并提交行政審批局經專家審批通過后方可施行。臨邑公路分中心持續關注項目進度,加強與德平鎮政府、行政審批局溝通,共同推進項目進度,保障涉路項目順利實施。
臨邑公路分中心的“公路幫辦”服務,以主動、專業、貼心的姿態,用部門“跑腿”代替企業“跑腿”,為企業提供全流程集成服務,極大地提升服務效能,助力涉路項目、工程盡快落地實施,助力臨邑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書寫著公路服務新篇章。
臨邑縣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和山東省重要的蔬菜基地,建成投產凱盛浩豐智慧大棚、興康萬畝農場等產業,農業、畜牧業發展迅速;全縣穩定發展化工新材料、碳材料、食品加工產業等支柱產業,持續發展裝備制造、紡織產業、輕工、電子信息、建材等重點產業。曾經,臨邑縣許多鄉村因為道路不通,優質的農產品運不出去,外面的物資進不來,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修好路,打破了這種封閉的局面,讓鄉村與外界的市場緊密相連。道路的暢通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搭建了堅實的基礎,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關鍵一步。通達則地盛,地盛則繁華。近幾年,隨著臨邑經濟飛速發展,城市框架不斷增加,運輸需求激增,國省道的交通承載力也接近飽和,對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路網運營、管理、養護的需求不斷攀升。
在臨邑廣袤的鄉村大地上,臨邑公路分中心的交調設備正默默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三農發展架起信息橋梁。公路交調數據具有及時性強、路網覆蓋廣、采集指標豐富的優勢,能夠為精準施策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撐。
為確保低溫雨雪等惡劣天氣下交通量觀測設備的正常運行,保證公路交通量數據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程科張科長正踩著梯子,對交調設備進行現場檢查維護,排查交調設備線路連接、網絡端口、數據卡等部件,并對部分存在隱患問題的設備進行了修復。談起交調設備,張科長說:“以前沒有交調設備的時候,我們都得人工測算,連續6小時或者12小時,一個一個地數過去多少輛車,效率又低,數量還不一定準。”而現在,這些交調設備猶如敏銳的“交通哨兵”,精準地監測著公路上的交通流量與運輸狀況。通過實時收集和分析數據,為農產品的運輸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以往,由于缺乏精準的交通信息,農產品運輸常常遭遇擁堵或路線規劃不合理的困擾,導致新鮮的果蔬不能及時送達市場。如今,借助交調設備,運輸車輛可以提前知曉路況,合理規劃路線,確保農產品能夠高效、快捷地運往各地。
不僅如此,交調設備所監測到的數據也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分析交通流量的高峰低谷時段以及車流量的變化趨勢,相關部門能夠針對性地對農村道路進行拓寬、修繕與養護,改善農村的交通環境,為農業機械的通行、農資的運輸以及農產品的輸出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臨邑公路分中心積極與農業部門、鄉鎮政府以及廣大農民溝通協作,確保交調設備服務三農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向農民朋友們介紹交通信息的獲取與利用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在收獲季節,交調設備更是成為了保障農產品供應鏈暢通的關鍵因素,減少了運輸損耗,增加了農民收入。未來,臨邑公路分中心將繼續優化交調設備的布局與功能,為農村互聯網電商發展疏通農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拓展冷鏈運輸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與三農領域的融合發展,讓交通信息的力量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不懈努力。
提升暢安舒美路域構筑“共享其美”旅游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旅游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文旅融合成為促進產業升級與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臨邑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境內風光旖旎,擁有萬畝槐林紅壇寺森林公園、鳳鳴湖濕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擁有“一勾勾”劇種、德平大鞅歌、麥稈畫、葫蘆烙畫等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石家清真寺、邢侗紀念館、王為民事跡展覽館等省級文保單位和文化展館。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觀光休閑旅游逐漸成為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經濟的重要形式,鄉村旅游逐漸興起,以“進農家院、吃農家飯、嘗農家菜、干農家活、住農家房、享農家樂”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正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睞和認同。
一路通,則萬景來。進入臨邑縣境內,自G513線向西通向古盤河濕地公園、風景優美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臨盤街道前楊村、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為民事跡展覽館,體驗休閑旅游項目,傳承歷史紅色記憶。
G104線向北延伸到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臨邑鎮老馬家村、槐林花海特色紅壇寺公園等,盡享自然與文化的交融。
從G104線向南可賞臨南鎮的萬畝花海,被稱為“黃河以北最大的花海觀光風景旅游區”。
沿G340線東方,來到鳳鳴湖濕地公園,沉浸在“一堤一湖一花洲,如詩如畫森林氧吧”,再去體驗集觀光、體驗、研學教育功能于一體的開元新村,手工創作葫蘆工藝品。
此外,還有G340線上的邢侗紀念館和S323線北處的禰衡公園,游客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其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為切實提升游客旅游的體驗與安全,臨邑公路分中心大力實施路域環境專項提升工作,以打造“暢、安、舒、美”的通行環境為目標,對照技術要求,全面排查路域實況,落實任務要求,有序地推進路域環境提升工作,進一步刷新了臨邑普通國省道的“顏值”,確保了路域環境提升出成效、見實效。在此基礎上,該中心積極探索“公路+旅游”融合新模式,通過實施設施建設提質、服務水平提升、路域環境優化等舉措,全力打造主線串聯、支線循環、聯通景區、貫通城鄉的旅游公路網。
“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而公路作為各個旅游景點的‘連通器’,要不斷地提質升級,為旅游業發展做好后勤保障。我們要以旅游促經濟發展,以公路提升旅游品質,讓鄉村美起來、讓鄉村旅游火起來。”臨邑公路分中心的駐村書記劉書記在提到鄉村旅游與公路的關系時這樣說道。以G104線北段為例,紅壇寺森林公園不僅是周邊縣市熱門的旅游地,更是蜂農的聚集地,每到春夏之交,槐花競次開放,游客們在這里可以盡享大自然的無限風光,也盡情體驗休閑、娛樂、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游。村落風景優美,通向美麗鄉村的道路也要美;游玩體驗愉悅,公路管理服務也要令人舒心。暢安舒美的道路,不只是通向各個景點的載體,不只起到快速聯通的作用,在未來更將會是旅游地、打卡地的一部分,而這就需要每個公路人竭誠提升管理服務,讓路域環境提質升級。
臨邑公路分中心按照“暢、安、舒、美”的總體要求,落實管養路段責任到人,提高轄區內國省干線道路通暢程度,確保所轄125.995公里國省道路面更加平整暢通、駕乘體驗更好,綠化效果、視覺感受更佳。實現路域環境整體效果常態化。
以“一體化大養護機制”為總牽引,首先,確保公路安全、減少安全隱患是第一要求,將安全發展貫穿到公路建設養護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深入開展平安工地建設,加強日常養護施工安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常態化組織應急演練,強化應急救援能力,確保公路運輸安全形勢穩定。部署開展公路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動,重點摸排轄區國省道、平交路口、公路穿村過鎮路段等安全隱患。及時修補坑槽病害及交安設施,累計更換防撞桶147個,更換防眩板328塊,修建遮擋視線和標牌的路樹約500棵,維修橋梁踏步85.4米,更換、維修標志牌31塊。
其次,及時修補坑槽、保持路面平整是基礎工作,國省道通車時間年限已久,部分路面老化,出現較多裂縫、坑槽等病害,養護公司大力實施路面病害治理工程,對部分路面進行了挖補處理,保證整體路面行車順暢,2024年度對G104線、G340線、G513線實施路面挖補1.2萬余平方米、路面貼縫處理2.6萬米,銑刨車轍1.5萬平方米,施劃標線1.9萬平方米,對G104線小季家橋進行危橋改造,對G340線實施微表處施工4.6萬平方米。
最后,保障道路整潔、打造綠化景觀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將國省道保潔納入全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采用“人工+機械”的方式,實行全天候精細化作業,增加路面及路肩清掃頻次;加強對綠化帶淋水以減少沙塵的形成,同時加強對路肩綠化帶內清掃保潔工作,保證路肩、綠化帶內無白色垃圾和落葉堆積。每日對重點路段灑水不少于2次,增加灑水車臺次和工作頻率,確保路面無積塵,及時沖水清洗以控制路面揚塵。對國省道進行重新綠化美化,確保沿線公路植物群落完整、層次豐富,制定科學合理的綠化補植計劃,根據不同路段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苗木澆灌,保障苗木良好生長。累計綠化移植、補植約150棵。讓臨邑公路成為展示形象、樹立品牌的典型。
“車在道路行,人在景中游。”在廣袤大地上延伸的國省道路,
將沿途產業基地、自然風景和旅游點,串聯成最美麗的鄉村生態富民交通經濟走廊,打造成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自然生態廊道。下一步,臨邑公路分中心將以推動國省道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創新“旅游+公路”模式,提升公路建設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游客滿意度,為鄉村振興貢獻公路力量。
一條條公路承載著裝滿貨物的貨車,穿行在農村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宛若游龍的身姿,隱現在綺麗的田園風光之中,蜿蜒在整潔的廠房之間,穿越75年的時間,從“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泥土路到“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的水泥路,再到“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帶動了農村地區整體面貌發生巨變。從8萬到543萬公里,從崎嶇小徑到寬敞大道,從單一通行路到多彩產業路,新中國的公路建設從“一顆枯樹的枝”變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臨邑公路分中心始終致力于修建一條公路,串聯一路美景、帶動一片產業、發展一地經濟、造福一方百姓。堅持把公路融入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全局,加快推進農村公路與沿線產業配套、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的一體化建設,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提供堅強服務保障。真正做到農業因路而興、農民因路而富、農村因路而美。(張夢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