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山水洲城的視覺廊道,長沙油脂廠是極佳的觀景點,登上廠房屋頂即可一覽長沙美景。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鄒麟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陳星源通訊員李伊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山水洲城”長沙的各種歷史遺跡一直廣受關注。時光流轉,產業更迭,如何讓老建筑不在時光里銹蝕,而是與現代都市生活“水乳交融”?近日,記者探訪長沙油脂廠發現,這座新生的工業遺存公園,便是活用歷史遺跡的生動例證,它正通過有機更新改造傳承不滅的工業精神。
昔日“核心樞紐”風光不減
沿著湘江風光帶一路前行,在其與勞動西路交會的東南角,12座周身斑駁的油罐映入眼簾。1936年,該廠前身中國植物油料廠長沙辦事處成立,1971年更名為長沙市糧油公司油脂倉庫,“長沙油脂廠”的名字則更廣為人知。記者了解到,雖名為“油脂廠”,但這里并不生產油品,主要起到集散、儲存的作用。當年這里保障著城區各糧油倉的油品供應,可以稱作長沙食用油的“核心樞紐”。
漫步于油脂廠廠區,能感受到它曾經的輝煌。勞動西路一側,一堵磚石裸露的矮墻上,有著“長沙油脂廠門市部”幾字與洞開的小窗口,墻上還張貼著購油票、大米票等,站在窗口前,就像回到了“統購統銷”的年代,拎著油瓶去店里排隊“打醬油”。走進廠區中央,只見大小不一的油罐上,印刻著的工作人員姓名仍顯清晰。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食用油不再實行計劃供應,大型油罐失去了用場,長沙油脂廠等待著“重啟”的時機。
“梳理”建筑結構重新開張
一座老油脂廠,該以何種面貌重現于市民面前?“打造強調體驗感及高參與度的工業遺存主題文化公園,這是長沙油脂廠被賦予的新使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天心分局黨組書記、局長侯科向記者介紹。
設計團隊在不改變原空間布局的情況下,對廠區雜亂無章的建筑排布進行了梳理。就像把炸毛的頭發重新撫平,將不合理建筑布局一一清除,把整個廠區升級為更宜居、舒適的環境。這種“小而精”的設計理念,為改造增添了不少新意。
例如,勞動西路側的矮墻,是一處應拆除的雜物間。設計團隊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盡最大限度保留了一側的墻面,并為市民打開一扇觀賞長沙的窗口。透過墻上的小窗,既能回望河東煙火十足的老城區,也能遠觀河西鱗次櫛比的新高樓。
此外,矮墻旁的一棟平房,原是長沙油脂廠的業務用房,層高7層,為保證觀景效果進行了削減,卻也收獲了意外之喜。從矮墻上拆除的磚塊,經認定來自長沙名廠“白沙磚廠”,如今保存完好的部分被用于該樓房的重建。
沿著主路向里,記者看到,位于核心區的油罐群也經歷了“一里一外、一加一減”的雙重改造。一方面,將部分影響園區規劃布局的建筑拆除、位置欠佳的油罐逐個搬離,形成視野寬闊的內場;另一方面,在油罐與油罐、油罐與其他建筑之間增設連接,開辟相對連貫的穿梭通道,徒步行走其間,別有洞天。除了原有的工業建筑,廠區還新建了一塊草坪,為市民留出活動空間。
為城市有機更新精彩打樣
隨著城市經濟結構調整,許多工廠重組或搬遷,留下的工業遺產面臨即將消亡的境地。業內專家向記者介紹,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沙近代工業遺產留存完好的并不多。現存且具有保護價值的工業遺產,主要分布于市區南北兩端和二環附近,以湘江為中心呈帶狀分布,它們往往有著獨特的意象和空間價值。
據了解,長沙油脂廠的獨特性在于,其一磚一瓦仍保存完好,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廠區內的“十二金剛”,是目前城區保存完整、體量龐大的油罐群,放眼全國也十分稀缺;從老建筑上拆下的帶有“紅星”“白沙”等字樣的紅磚,都承載著特定時期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當長沙油脂廠的修復成為“必答題”,在修復風格上,設計團隊力求“修舊如舊”。團隊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并未強求盡善盡美,而是以最真實的粗糲感,讓廠區“沉下身、接地氣”,成為融入都市生活、人人皆可參與的開放空間。
如今,長沙油脂廠華麗變身,充分融入所在街區,為城市后續的有機更新提供了模板。于妙高峰歷史文化街區,它是街區工業文化的代表,與湖南第一師范共同譜寫“城南舊事”;與天心區“一線四片”聯動,它是“起承轉合”的收官之作,從新下河街、西文廟坪、下碧湘街一路走來,串聯起明清至近代的歷史;融入山水洲城的視覺廊道,它也是極佳的觀景點,登上廠房屋頂即可一覽長沙美景。
電梯廠、煉銻廠、眼鏡廠、港務局……曾經勞動西路片區“群廠并起”,而保留下來的長沙油脂廠讓市民得以窺見當年的繁華。走進這里,就像打開了一部長沙百年近現代工業史,讓囿于文字間的記錄可觸、可感,生動呈現長沙工業之火的熊熊不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