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基石:鑄造業撐起工業“大廈”
■中國工業報記者 郭宇
走進曹妃甸的競賽主賽場,器械的鳴響聲、砂粒的摩挲聲與選手們沉穩專注的操作聲交織成一曲激昂的“工業樂章”。11月25日,2024年“圣泉杯”第九屆全國鑄造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正式拉開帷幕。本屆大賽歷經雨雪,千里轉戰,共設三大工種五個賽項,在唐山、北京、赤峰寧城以及廣東珠海四省市同期同步進行。
來自全國20個省市的209名參賽選手,懷揣著對技藝的執著與對榮譽的渴望,齊聚當地,在鑄造造型(芯)工、熔煉澆注工、壓鑄模具工三個關鍵競賽工種中展開激烈角逐,各顯神通。
記者在鑄造車間的比賽現場看到,比賽開始后選手們拿到圖紙,在操作模型前仔細閱覽后拿起刻度尺開始測量……在接下來的比賽中,他們熟練調整、涂料、打磨,手法利落精準,按藍圖雕琢模樣。模具起起落落,芯盒開合間,一件件規整砂型逐漸成型,氣孔、澆道預留巧妙。專注目光、額間汗珠,見證對精度把控,于毫厘間較勁,用技藝詮釋“鑄”夢熱忱,讓平凡工匠綻放出非凡的光彩。
憑借雄厚的鑄造實力,我國機械制造業得以連續15年穩坐世界第一寶座,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充分彰顯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記者了解到,本次大賽共動用4家企業的6個賽場以及2所學校的多個會場和考場。同步啟用8臺套感應電爐,2臺套DISA造型生產線,25個樹脂砂造型工位,4臺套壓模成型機,18個修模組裝工作臺,6個拆裝保養壓鑄模具工作臺,以及大量生產輔助設備設施。規模跨度之大創歷屆大賽之最。更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熔模鑄造賽項的15位獲獎選手中,有13位是巾幗英雄。
提到行業本次大賽的意義,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鑄造協會會長張立波表示,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無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制造強國,還是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都對加快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充分彰顯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鑄造行業是裝備制造業不可或缺的基石。回首2023年,中國鑄件產量達到5190萬噸,這一龐大數字約占世界鑄件總產量的45%,且已連續24年穩居世界首位。正是憑借雄厚的鑄造實力,我國機械制造業得以連續15年穩坐世界第一寶座,更為關鍵的是,筑牢了我國作為全球擁有41大工業門類、最完整產業鏈國家的根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于國民經濟發展浪潮中“穩如泰山”。
工藝在鑄鍛件過程中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年從事鑄件行業的專家——內蒙古鑄造行業協會秘書長武玉平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很多鑄件還是需要工人手工操作才能做到,特別是單件小批量的產品。“就好像手工刮胡刀和機器刮胡刀的區別,即便在機器人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手工工藝仍然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已是“當務之急”。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彰顯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分量”之重。
全國鑄造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自2015年揚帆起航,歷經多年打磨沉淀,自2018年起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成為國家級競賽,已然成長為我國鑄造行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金字招牌”賽事。
作為此次競賽承辦方之一的唐山玉田縣,近年來在技能人才培養領域持續發力,展現地方擔當作為。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新時代“鳳凰英才”5.0計劃,打出一套技能強縣“組合拳”。
唐山玉田縣委書記田軍威表示,在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上,玉田縣強化與職業院校、專業培訓機構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依據本地產業特色、企業需求,定制化開設鑄造相關課程,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無縫對接,為行業源源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同時,積極營造技能成才濃厚氛圍,通過舉辦技能大賽、評選“玉田工匠”等活動,讓工匠榮光深入人心。在玉田縣第一中學和玉田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記者看到,寬敞明亮的校舍整齊排列,各類專業化教學場所一應俱全。校園里,莘莘學子穿梭其間,精神狀態滿格。教室里,教師嚴謹授課,點滴細節盡顯當地深耕職業教育、傾心培養專業人才的滿滿誠意。
正是各界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推動。八屆賽事歷程,成果斐然。共涌現出42名由人社部授予的“全國技術能手”,這些精英成為行業技術革新“排頭兵”;210名由中國鑄造協會授予的“鑄造行業技術能手”,扎根一線,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還有眾多鑄造師和高工,如繁星點點,散布于各企業車間,帶動整體技能水平攀升。
賽場風云:高手過招展絕技
本屆熔模鑄造賽項,眾多航天、軍工企業的工匠精英參賽,進一步響應了瞄準行業前沿,促進交流進步的辦賽初心。
本屆大賽首次引入熔模鑄造賽項,成為一大亮點。航空發動機是一種高度復雜和精密的熱力機械,是飛機的心臟,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發動機的價值量占整機價值的20%-30%。在航空發動機中,葉片是一種特殊的零件,它數量多,形狀復雜,要求高,加工難度大,一直以來是發動機生產的關鍵。它是尖端鑄件的代表,也是被“卡脖子”的關鍵零件和技術之一。競賽總裁判長、清華大學教授胡建君對此評價,本屆熔模鑄造賽項,眾多航天、軍工企業的工匠精英參賽,進一步響應了瞄準行業前沿,促進交流進步的辦賽初心,提升了競賽的含金量。
鑄造造型(芯)工—樹脂砂組裁判長辛啟斌說,“在此次比賽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工匠,這正是我們行業未來進步的源泉”。
“此次比賽設置的項目基本涵蓋了鑄件生產的環節,”一位評委表示,從賽事中可以看到手工工藝在鑄造過程中的重要細節展示。在鑄造型(芯)工賽區,這一關乎鑄件“雛形”質量的關鍵崗位競賽尤為引人矚目。因此,在實操競賽環節,既有相當的技術難度,更兼顧對選手基本功的考察,細節見真功。
可以看到此次比賽裁判員的選擇突出一個“嚴”字。比如熔煉澆注工選手對捅料、續料、補硅、爐前扒渣等細節的注重;比如樹脂砂造型考評組在出氣孔沒有扎通、有些澆口或冒口在圖紙中沒有設置等細節上設置難度考評;比如垂直分型造型競賽,通過工藝卡進行型板選擇和檢查,通過手感型砂的水分和強度等指標,各種形狀相近、混有缺陷的砂芯的選擇辨別和修補,對鑄件缺陷的分析評判等環節,考察選手基本功的扎實程度和專業寬度。
參賽選手們對于此次比賽也有著更為深切的感受。王煥寧說,通過比賽感覺在以后的工作中更需要嚴格操作,精益求精,從細節上做好工作。參賽選手李洲說,作為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一線工人,能通過這個比賽與同行高手交流和比拼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參賽選手王成森和王強也表示,通過比賽,向其他競賽選手學到了很多知識,這些經驗在之后的工作中都是寶貴的財富,回去后會和同事們一起分享交流。
未來:鑄造技術向高端綠色邁進
鑄造行業逐步從傳統制造向綠色、高端發展。隨著高端裝備對鑄件性能、精度要求逐漸變高,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入鑄造生產的步伐需加快。
鑄造是眾多主機產品和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的基礎。大到航空航天飛行器的關鍵零部件,需承受極端工況考驗,依靠高精度、高性能鑄造工藝保障結構強度與可靠性;小到汽車發動機缸體,復雜內部結構、薄壁設計要求,通過精密鑄造實現輕量化與高效散熱,每一件優質鑄件都是工業產品升級的支撐。
鑄造行業也逐步從傳統制造向綠色、高端發展。企業從熔煉環節節能減排,到型砂回收再利用、廢氣凈化處理,做到了全流程綠色環保;此外,隨著高端裝備對鑄件性能、精度要求逐漸變高,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入鑄造生產的步伐需加快。利用模擬仿真優化工藝設計、引入智能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管控水平。
此次參賽,來自各地的企業在綠色發展“賽道”上,借助競賽激發的創新活力,紛紛加速研發應用節能環保型鑄造材料、工藝,實現綠色制造轉型;智能化征途里,以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構建智能鑄造工廠,從智能設計、生產調度到質量追溯,全方位提升生產效能與產品質量穩定性。
競賽持續發揮“風向標”作用,激勵更多勞動者尤其是青年一代投身鑄造行業,踏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傳承工匠精神,在砂與火交織的舞臺上,精研技藝,用雙手鑄就一件件高品質鑄件,夯實我國裝備制造業根基,向著鑄造強國目標穩步邁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