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跟著非遺去旅游”逐漸成為潮流,非遺體驗成了旅行中的新亮點,為旅途帶來“不一樣的風景”。在開魯縣,當非遺遇見旅游,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如何讓開魯縣的非遺與旅游“雙向奔赴”,走向深度融合?
這幾天,內蒙古百年酒業有限公司格外忙碌,來自縣內外的參觀團體絡繹不絕,人們走進百年酒業文化展廳,了解百年酒業勠力同心的百年奮斗史;走進非遺釀酒工坊,了解老白干酒釀造技藝……承載了上百年歷史與文化底蘊的企業,古老的釀酒技藝煥發新生,蘊含非遺文化的工業游成為旅游新亮點,給游客帶來了新的旅游體驗。
參觀團在百年酒業文化展廳參觀(張春玲攝)
“百年酒業的酒作為很多人熟悉的‘內蒙古味道’被很多人熟知,但是百年酒業的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我今天是第一次了解到,非常震撼。一百多年來,企業一直在成長,帶動了大量的人就業增收,助力全縣鄉村振興,感覺很了不起。”游客羅偉東說。
游客說的內蒙古百年酒業前身為1898年的“萬合永”燒鍋,是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建廠較早的白酒廠家之一,現已發展成為集白酒、木糖、果酒生產銷售于一體的自治區農牧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是通遼域內首家榮獲中國商務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年白酒生產能力達2萬噸,總資產超過2.4億元。
百年酒業一角(張春玲攝)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內蒙古百年酒業有限公司“開魯老白干”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評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開魯老白干釀酒工藝”被列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開魯老白干酒釀造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被認定為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百年酒業在通過生產實現對傳統釀造技藝保護的同時,積極挖掘工業文化資源,將生產經銷和旅游消費相結合,累計投資1600萬元打造了占地40平方千米的內蒙古百年酒業文化旅游區,建成了百年酒業歷史文化廳、百年酒窖、非遺釀酒工坊、原酒儲存庫、成品灌裝車間、果酒生產車間、展銷中心等諸多特色場館,推出了‘挖掘百年酒文化’‘探尋非遺釀酒工藝’‘酒旅工業游’‘拓展培訓’等多條非遺旅游主題線路,形成了集酒廠觀光、科普研學、文化體驗、會務接待、餐飲住宿、親子娛樂一體化的工業旅游模式,促進‘工業生產+非遺技藝+旅游體驗’融合發展,使旅游更具深度,非遺更具熱度。”內蒙古百年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隋愛君說。
內蒙古百年酒業文化旅游區自2019年6月運營以來,累計接待團體600余個,接待游客3.8萬余人次,安置農民工就業650人次。2024年,內蒙古百年酒業文化旅游區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開魯縣在原有紅色旅游和綠色鄉村游的基礎上推出特色工業游,以“非遺+文旅”為切入點,讓旅游有滋有味,有“里”有“面”。
開魯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較為豐富,總量涵蓋戲曲、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文學、民間手工技藝、消費習俗、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9個類別41多個項目。擁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4項,通遼市級非遺項目15項,縣級非遺項目41項。市級傳承基地1處,市級就業工坊3處,市級非遺特色村鎮2處,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處。
開魯縣非遺展廳一角(張博攝)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開魯縣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非遺文化的普及度、參與度,創新“非遺+研學”“非遺+節慶”“非遺+文創”等旅游新業態,讓非遺與旅游更好地“雙向奔赴”,讓旅游更“火”,非遺更“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