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水奔流、機器轟鳴到文創打卡地、研學勝地,沈陽鐵西區20余年重塑工業魅力——
【尋味“工業鄉愁”】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址不再冰冷
22年前,鐵西區的工廠“東搬西建”留下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址。如何利用好這些工業遺址?鐵西區通過不斷嘗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廢舊廠房變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創園和功能區,傳統與現代工業點位成為工業文化研學游線路打卡點,工業文旅產業新動能逐漸培育和發展起來。
路口擺放著火車頭、機車頭,20米高的巨大吊鉤形雕塑是商業步行街的標志象征,甚至斑馬線都是由扳手圖案排列組合而成……走進遼寧沈陽鐵西老城區,就如同走進一個轉動的城市工業博物館。
鐵西區是我國傳統工業基地,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鐵水奔流、機器轟鳴,承載著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第一”,也鑄就了“共和國長子”的功勛與輝煌。
2002年,鐵西區的工廠開始“東搬西建”,昔日輝煌如過眼云煙,留下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址。近年來,沈陽市鐵西區為充分利用工業遺存,將廢舊廠房改造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創園和功能區,開發工業文化研學游,培育和發展工業文旅產業新動能。
工業遺址蛻變為文創園
鐵西老城區以奉天工場為圓心,3公里半徑內,散布著1905文化創意園、紅梅文創園、奉天記憶文創園等多個由工業遺存改造而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走進由沈陽重型集團下屬二金工車間改建的1905文化創意園,鋸齒狀的屋頂、支撐龍門吊的鋼梁,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一個個小隔間成為年輕人的文化創意創業基地。
在紅梅文創園,三三兩兩的游人正在拍照打卡,這里曾是遼寧沈陽著名的紅梅味精廠。長桌圍坐,一場銀飾手工制作活動正在進行,“00后”成都小伙兒趙泰昊是活動參與者,也是工業歷史愛好者。他說,通過打卡城市工業遺址改造的文創園,能觸摸到一座城市沉甸甸的歷史。
“紅梅味精廠原址保留下來的,不僅有廠房、設備等物質遺存,還有生產工藝、原料配方等工業文化?!奔t梅文創園原推廣總監南津介紹說,對文創行業來說,這些老廠房都是可利用空間。
“老廠房形態各異、空間大,地價和租金也便宜?!蹦辖蛘f,成片的廠房為文創產業的布局和配套發展提供便利條件,與此同時,通過合理保護工業文化,工業歷史得以活化。
傳統與現代雙線路展示工業魅力
記者了解到,鐵西老區當年的企業,多從鐵西老城區搬到了如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并利用市區與郊區地價差異,實現職工安置、機制轉換、技術改造等。
2020年10月,鐵西區推出兩條工業文化研學線路,一條在鐵西老城區,點位包括中國工業博物館、1905文化創意園、紅梅文創園、奉天工場文創園、鐵西夢工場等,這些地方帶給游人的是珍貴的工業歷史記憶。
另一條就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沈陽可口可樂世界特色研學體驗營、華晨寶馬鐵西工廠、“智能電梯試驗塔”等,讓游人領略當代工業的魅力。
走進中國工業博物館,游客能感受中國百年工業發展歷史,觸摸煥發生機的工業遺存,聆聽感人至深的勞模故事。在華晨寶馬鐵西工廠,能直觀感受科技“智”造,這里也是國內汽車制造廠首家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表示,當工業不再是冰冷的鋼鐵和磚石,工業研學讓游客更好地了解科技發展歷史,建立和完善對工廠和社會的深入認知。
工業“銹帶”變文旅“秀帶”
當前全國各地工業遺址開發如火如荼,為避免出現工業用地轉換為商業、科研、多功能等不同性質用地存在阻礙、項目定位雷同、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鐵西區也在不斷探索解題思路。
2023年7月,沈陽發布旅游業三年(2023—2025年)“倍增”行動方案,指出要深入挖掘工業旅游資源,打造中國工業旅游第一目的地,將工業“銹帶”變成文旅“秀帶”。王磊說,借此機遇鐵西區也在謀劃重點項目,并建立在建文化產業項目庫、儲備文化產業項目庫,對全區文化產業項目進行實時跟進、動態管理。
南津表示,工業遺產的活化是一種產業,要延續文創園、博物館的生命力,必須持續植入新興產業資源,形成全新產業格局,推進工業遺址“文創范兒”改造轉化。
記者了解到,為增強“文創范兒”,沈陽1905文化創意園搭建了犀牛長街、“無邊界舞臺”、“重型”故事會等10余項文化創意場景。奉天工場以沉浸式活動為脈絡,舉辦《英雄城市——大廠紀》沉浸式環境戲劇等10余個體驗項目,中國工業博物館也連續4年舉辦中國定制旗袍藝術大賞等多項活動,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體驗。
鐵西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鐵西區將繼續致力于將工業文化元素融入產業發展、注入城市建設,開發工業旅游新線路,打造功能與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