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作為“壓艙石”和“推進器”,在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支撐著縣域經濟的發展。近日,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四川有限公司發布《中國縣域新型工業化指數研究報告(2024)》,四川涼山州西昌市進入縣域新型工業化綜合實力全國500強,位列第257位。
今年7月,由賽迪顧問推出的《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公布了2024賽迪百強縣榜單,西昌市位列第79位,較2023年排名提升6位,是四川省上榜的七地中排名最靠前的。
作為全國“百強縣”,西昌市將如何持續發力,跑出屬于自己的縣域經濟發展“加速度”?11月7日,“萬千氣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訪活動報道組走進西昌市,探尋這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鑰”。
涼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以“新”促“新”
新興產業支撐新型工業化改革
提及西昌,大多數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這里坐擁高原明珠——邛海。作為一個老牌旅游城市,這里的工業發展,似乎少有被提及,但實際上,“工業”二字,在西昌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2024年新年伊始,在涼山州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工業強州、農業強州、文旅強州”三大戰略作為“關鍵詞”被反復提及。涼山州府西昌順勢而為,提出聚力“產業發展攻堅、城鄉融合深化、基層基礎強化”三大主題年行動,確保西昌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
“開展產業發展攻堅年,產業是基礎,核心是工業,工業強產業才會強。”西昌市委副書記、市長宋莉表示。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西昌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9.28億元,占全州GDP總量超過三分之一。
8月20日,西昌市召開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全會提出,到2035年,西昌市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興產業,正成為下一步西昌新型工業化的抓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甬涼協作的合作背景下,寧波創潤(西昌)新材料有限公司里,也多了不少新產業。廠區內,一個直徑1米、高2.34米,重達7噸的圓柱體的“大塊頭”,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高純鈦金屬錠。”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會云介紹說,目前,該公司以純度為99.8%的金屬海綿鈦為原料,采用新一代熔鹽電解法結合電子束熔煉工藝,年產純度達到99.999%的高純鈦1408噸,以及高端鈦(合金)3036噸,解決了我國在高純材料上“卡脖子”的問題。
國內最大的高純鈦金屬錠
如今,西昌匯聚了30萬噸硅碳負極新材料項目、好醫生藥業數字化智慧工廠、雪花啤酒40萬千升技改等一批智能制造項目,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支撐起西昌新型工業化改革的浪潮。
以“新”換“興”
新質生產力助力工業高質量發展
翻開西昌工業發展的熱力圖,涼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無疑是最高熱的地方。在這里,施工車輛來回穿梭;煉鋼房里,火紅的鋼水正從爐子里流出;倉庫中,各類鋼卷正被分配等待運輸至全國各地……
在看似“傳統”的工業生產背后,新質生產力正悄然成為當地工業轉型的新“引擎”。在西昌市委十屆七次全會上,西昌提出以新質生產力培育引領新型工業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夯實“把產業鏈建在資源帶上”的現代產業發展基礎。新質生產力應當如何發展和提升?涼山高新技術產業園提供了案例。
在攀鋼集團西昌鋼釩公司里,“數智”轉型,成為關鍵詞。在智能管控中心里,一整墻的LED屏幕上,清晰地記錄了高爐爐況診斷等各項情況。西昌鋼釩公司加快新一代IOT技術推廣應用,實現由傳統多層(L1—L5)系統架構向“云邊端”協同模式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的過渡及轉變,搭建了一套覆蓋企業生產全流程、全要素的工業大數據平臺,形成高端汽車用鋼生產全流程數字化協同制造技術。
而在西昌鋼釩板材廠,通過自主研發的“一鍵軋鋼”技術,該廠酸軋機組小時產量穩定在320噸以上,超過國內同等產線水平,國內首套半鋼脫硫自動扒渣系統在西昌鋼釩煉鋼廠成功上線,生產投用率高達98%。
據該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涼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478.11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91.85%。其中,主導產業釩鈦鋼鐵產業的產值達到419.87億元,占比達87.8%,全年規上服務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26.17億元,同比增長16.57%。
目前,通過對鋼渣、高爐渣和其他固態廢物內釩鈦資源再利用,每年能夠增加產值5000余萬元,“未來,我們還將進行深度研發,對固廢中20%左右的釩鈦資源進行技術攻關,提升資源利用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