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張永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這是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新征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中國工業報:現階段,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通振遠:現階段,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激活農村內生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業面臨國際糧食市場的競爭和挑戰。通過強農惠農政策,能夠極大地增強國內農業的競爭力,能夠有效應對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和挑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通過系統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激發農村經濟的活力,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社會全面振興。三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農業和農村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支持制度有助于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基本穩定。四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農業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完善支持制度有助于推動綠色農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業報:加快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著重解決了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哪些現實矛盾?
通振遠: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需要著重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具體的現實矛盾。一是農業生產效率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持續,迫切需要通過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二是農業產業鏈條短與市場競爭力弱的矛盾。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支持制度應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同時,市場需求的變化對農民增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過支持制度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三是農村金融服務不足與農民融資難的矛盾。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金融資源下沉力度不足,農民融資渠道有限,影響了農業投資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拓寬農民融資渠道。四是農村人才流失與農業發展需求人才的矛盾。隨著城鎮化持續深入發展,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業發展缺乏專業人才和技術支持。應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農業人才。五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與農民生活保障需求的矛盾。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民在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看病難”“上學難”“養老保障不足”依然是困擾農民的難題。支持制度需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六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顯著,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鄉融合發展任務依然艱巨。
中國工業報:加快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有哪些迫切需要?
通振遠:當前,農村主要的迫切需要包括:一是優化政策體系。需要對現有的農業支持政策進行梳理和優化,消除政策間的矛盾和重疊,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政策能夠真正惠及農民。健全完善農村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減輕農民的后顧之憂。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包括農業補貼、農業保險、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以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金融服務,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解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研發和推廣適合當地條件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農業,提升農業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四是提升農產品加工和營銷能力。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中國工業報:從哪些方面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落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通振遠: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政策制定與實施。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支持政策,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加強政策的宣傳和解讀,確保政策能夠得到有效實施。二是財政投入與資金管理。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優化資金使用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資金能夠精準投向農業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門檻,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產業鏈延伸與品牌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四是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養老、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農村治理能力,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執行。
中國工業報:相關部門如何對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提供助力?加快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
通振遠:相關部門對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提供助力,加快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政策協調與整合。制定和實施有利于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和農民的多樣化融資需求。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消除政策間的矛盾和重疊,形成政策合力。通過頂層設計,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政策資源,提高政策的系統性和集成性。二是財政資金支持。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優化財政資金分配,確保資金能夠精準投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同時,加強財政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農業和農民的多樣化融資需求。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降低農民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三是科技創新驅動。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當地條件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農民的科技應用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農業專業人才。四是組織體系與治理能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農村治理能力,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市場監管機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幫助農民了解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五是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養老、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中國工業報:在強農惠農富農過程中,哪些產業需要重點關注,如何發展?
通振遠:在強農惠農富農過程中,以下幾個產業需要重點關注,并采取相應的發展策略和支持措施。一是糧食產業。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和高效施肥技術,確保糧食穩產高產。同時,加強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建設,保障糧食市場穩定。二是特色農業。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如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拓寬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三是現代種業。發展現代種業,提高種子質量和品種創新能力。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支持種子企業研發新品種,提升種子產業競爭力。四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同時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保障農產品新鮮度和品質。五是鄉村旅游業。利用農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同時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六是農村電商。發展農村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民收入。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同時提供電商培訓,幫助農民掌握電商運營技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