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增強創業投資機構籌資長期穩定資金的能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耐心資本。
“創投十七條”圍繞“募、投、管、退”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各環節提出了具體的政策舉措。在募資端,要動員有條件的社會資本做耐心資本,解決行業“缺長錢”和“無米下鍋”的問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建立對接機制,優化創業投資基金的退出政策,推動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
“創投十七條”提出,要充分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作用,通過“母基金+參股+直投”的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所長彭健稱:“要打造培育獨角獸企業的耐心資本,多元化渠道,包括風險投資、政府引導基金,為獨角獸企業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報告顯示,去年下半年,中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1萬家,意味著每1分多鐘就有一家科創企業誕生。伴隨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涌現,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壯大耐心資本的途徑。上海已出臺設立引導基金、稅收優惠等30多項舉措,吸引更多長期資本投入科創領域。北京市拿出“真金白銀”,在人工智能、醫藥健康等領域共設立4支百億級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帶動一批有耐心、重創新的資本積極布局科技創新賽道。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朱建紅表示,北京市繼續在商業航天和新材料等領域新設立4支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并探索出臺更多培育和壯大耐心資本的政策舉措,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分析指出,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耐心資本既要有前瞻眼光,也須有戰略定力,做“時間的朋友”。“創投十七條”有望構建長期資金、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良性機制,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