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一季度,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總體實現良好開局。具體體現在:工業經濟運行平穩向好,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信息通信業穩步發展和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四個方面。”4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單忠德在國新辦舉行的2024年一季度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上表示。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較2023年全年提高1.5個百分點,為8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值,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總體實現良好開局。”單忠德表示。
單忠德表示,一季度,工業大省大市和重點行業保持穩定增長。31個省份中28個省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江蘇、山東、浙江、福建、湖北等9個工業大省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0個工業大市中,深圳、蘇州、合肥、南通、臺州、東莞等工業大市實現兩位數增長,工業大省、工業大市發揮挑大梁作用。
“重點行業運行平穩向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電子、汽車等37個行業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長,增長面較去年擴大22個百分點。”單忠德表示,其中裝備制造業持續較快增長。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7.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4個百分點,發揮了裝備支撐和增長帶動作用。消費品制造業生產明顯改善。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4.2%,扭轉了2022年4月份以來低迷態勢。原材料制造業保持平穩增長。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7.5%,其中有色、化工等行業增速超過整體工業水平。
單忠德表示,高技術制造業和新興產業保持快速增長。高技術制造業生產明顯回升。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較去年四季度加快2.6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典型產品保持較高增速。太陽能電池增長20.1%;與光伏相關的多晶硅、單晶硅增速高達50%以上;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28.2%和31.8%。同時,工信部聯合六部門發布了《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等,支持企業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單忠德介紹,工業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因素持續累積,工業經濟發展空間大、信心足、動力強。主要表現在,市場需求有支撐,一季度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0.8%,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0.6%,家電類商品消費同比增長5.8%,特別是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快釋放市場空間。經營主體有信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連續增長,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9%,根據一季度工信部對3.6萬家重點企業調查問卷顯示,76%的企業預計其產值二季度將增長或持平。發展動力有源泉,截至2月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較上年底增加1.9萬戶,達到50.1萬戶。178個國家高新區高質量引領示范取得很好成效,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引領重點行業和領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企業效益持續改善。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2%,實現了自去年8月份以來的連續增長。市場預期向好。一季度工業投資增長達13.4%,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持續增加,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回升到景氣區間,達到了50.8%。一季度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可以說多要素賦能工業經濟持續向好。”單忠德說。、
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當前,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備受社會關注。工信部在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慮?
對此,單忠德表示,智能制造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核心技術和主線,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任務。工信部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就是要實現優質、高效、綠色、安全的制造產品。同時,在發展智能制造過程中,會進一步重塑制造業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產業形態和價值鏈。圍繞推動智能制造發展,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技術攻關。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3.2萬億以上。二是增強解決方案供給。三是加強引領示范。聯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連續三年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培育了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90%以上的示范工廠得到應用。四是加強標準制定。
單忠德表示,下一步,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工信部將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強化應用牽引。深入推進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建設。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建設智慧園區,培育一批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典型標桿,支持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基于成熟技術、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技術改造。目標是到2025年,70%以上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完善供給支撐。工信部要謀劃布局智能制造領域的相關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加強智能制造工藝、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產品、軟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開展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到2025年培育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更好地推動更多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提升。
健全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布局5G、算力、移動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特別是要加強評估評價工作,目標是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今年剛好在推進大規模工業設備更新,我們也抓住這個機遇,體系化推進智能制造應用探索、科技攻關、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大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單忠德表示。
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發展備受關注。工信部在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方面有哪些考慮?
單忠德表示,一季度,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實現好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可以說,高端化發展取得新突破。統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扎實推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單忠德表示,一季度,智能化水平取得新提升。加快推進四個融合——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目前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央地協同出臺系列政策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全國已建成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綠色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加速涌現,智能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快建設,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奠定了良好基礎。
“下一步,工信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任務要求,充分發揮我國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場景應用為牽引,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高水平賦能工業制造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陶青表示。
一是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基礎關鍵技術,夯實應用賦能的底座。圍繞算法、算力等大模型底層技術,加快推動智能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性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突破,加快智能物聯終端和工業云部署,提升面向制造業的算力供給運營管理能力,引導生態型企業加快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通用大模型,培育面向制造業場景的行業大模型,構建高水平工業數據庫,激發工業數據要素價值。
二是加快制造業關鍵環節、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智能化升級。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融合應用,大幅提升研發、中試、生產、服務、管理等環節智能化水平。面向對國民經濟影響大、帶動力強、數字化基礎好的重點行業,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專項行動,加強供需對接、標準宣貫、應用推廣,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化升級,提升高端裝備、關鍵軟件、智能終端等重點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水平。
三是健全完善支撐體系,培育壯大產業生態。加強標準引領,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標準體系,優化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和重點實驗室等,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強化人工智能開源生態建設,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安全保障和國際合作等機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