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共九個部分,這是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后,時隔十年,國務院第三次出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因而也被稱作是指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國九條”。
相較于前兩版“國九條”,新“國九條”層級更高、定位更準、改革觸角更深、覆蓋面更廣,從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九方面提出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資本市場的高度重視。
同時,新“國九條”聚焦“中國式現代化”中心命題,錨定金融強國建設奮斗目標,分階段提出了未來五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的“三步走”發展目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回應市場關切、加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保護的相關條款外,新“國九條”首次明確表態“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并納入企業內外部考核。
建設金融強國的高質量資本市場
《意見》顯示,我國金融強國的建設奮斗目標將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未來五年基本形成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框架。投資者保護制度機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質量和結構明顯優化,證券基金期貨機構實力持續增強。資本市場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
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資本市場。
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與金融強國相匹配的高質量資本市場。
“新‘國九條’從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行業機構發展、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勾畫了一幅令人振奮、催人奮進的發展藍圖。我們理解,這一系列發展目標是系統全面的,也是層層遞進的,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不動搖,尊重規律、尊重規則,一步一個腳印抓落實,久久為功,堅定不移把藍圖變成現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
首提加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圍繞新“國九條”,證監會若干配套制度規則也相繼發布。吳清表示,新“國九條”堅持系統思維、遠近結合、綜合施策,與證監會會同相關方面組織實施的落實安排,共同形成“1+N”政策體系。其中,“1”就是《意見》本身,“N”就是若干配套制度規則。
2024年3月,證監會已發布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加強上市公司持續監管等4個配套政策文件。4月12日,證監會又發布加強退市監管的配套政策文件,并對6項具體制度規則公開征求意見,交易所也就一批自律規則同步征求意見。
而在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中,新“國九條”提出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此項新的政策舉措。研究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內外部考核評價體系。同時依法從嚴打擊以市值管理為名的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
2024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頻繁“點題”央企市值管理,繼證監會3月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其中圍繞市值管理提出6條措施后,此次《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又再度強調了加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建海告訴中國工業報,2022年以來,我國上市公司市值的全球排名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國內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與世界知名上市公司的市值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初期間,股指持續性、幅度較大下跌,給廣大投資者帶來極為慘重的損失。
曹建海說:“我國上市公司估值較低、缺乏成長性,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質量較低,很大部分公司上市后缺乏成長性和盈利性;另一方面在于大股東或實控人以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為盈利來源,不愿意與中小投資者共同成長、共享發展的成果。”
曹建海表示,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過去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炒作股票、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做法。然而,在有效的監管體系作用下,特別是在不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加強對市值的管理,防止股票價格持續、大幅度甚至劇烈的波動,是對投資者利益負責的一種態度。
共建共治共享保護中小投資者
曹建海建議,加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關鍵,是實現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要讓決策層和執行層全身心投入公司高質量發展當中。在股市發生系統風險和局部風險之時,高質量上市公司有能力、有信心通過回購注銷、增持股票等方式,保持公司股票價格的相對穩定,可以體現上市公司胸懷全局、救公司投資者于危難之中的社會責任感,是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一種體現。
曹建海認為,目前實施市值管理的主要難點是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缺乏回購股票的現金流支撐。
“一些公司自上市以來,從未進行過股票分紅,并且由于盈利狀況較差,完全不具備向股東分紅的條件。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大公司財務成本,對于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存在較大困難;至于并購重組,經營困難但不符合退市政策的上市公司,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殼’價值,股票估值較之盈利能力偏高,成為并購重組的主要障礙。”曹建海說。
相對而言,經營狀況越好的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通過實施上述市值管理“工具箱”,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這樣激勵的結果是,好的公司股價呈上升趨勢,而差的公司股價呈下降趨勢,這就為好的公司吸收合并差的公司,實現產業鏈資源整合創造了條件。目前頭部企業整合上市公司的案例稀少,原因仍然在于上市公司不合理估值形成的市場障礙,這個障礙根本上也是傳統審批制的體制性障礙的結果。
對此,吳清表示,一個好的市場生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將共生共長、長線短線各類資金各得其所、發行人投資人相互成就、市場各參與方歸位盡責、監管與市場良性互動,這需要各相關方面一道,共同把握好投融資、一二級市場、入口與出口、場內與場外等各類均衡關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資本市場有效治理。
注意成效考核“三個認識”
對于市值管理的成效考核,蘭州大學經濟學院周平錄副教授告訴中國工業報,他認為尤其需要注意長期性、風險性和艱巨性“三個認識”。
“首先,需要認識到市值管理的長期性。市值管理本身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目的是為了優化企業價值、提升競爭力和創造長期利益,而不是為了操縱股價或從中獲取短期利益。因此,在設計市值管理制度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避免過度追求短期股價漲幅而犧牲了企業的長期戰略和價值創造。”周平錄說。
其次,需要認識到市值管理的風險性。股價操縱和內幕交易是嚴重違法行為,違法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因此,強調市值管理存在操縱風險并不意味著市值管理本身有問題,而是需要更加嚴密的監管和制度設計來規范市值管理行為,防范操縱和內幕交易的發生。
再次,需要認識到市值管理的艱巨性。市場參與者的素質和道德觀念也是影響市值管理風險的重要因素。加強市場主體的教育和監督,提升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識別能力,有助于減少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發生。
“市值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操縱和內幕交易風險,但通過健全的制度設計、嚴格的監管措施、加強投資者教育等手段,可以有效規避和減少這些風險,確保市值管理活動能夠真正為企業和投資者創造價值。”周平錄稱。
“在強監管方面,證監會將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資本市場監管體系,全面落實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吳清表示,《意見》強調加強法治,圍繞大幅提升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完善行政、刑事、民事立體化追責體系,提出了不少硬措施。我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抓下去,資本市場一定會更加海晏河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