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環保行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期。4月10日,由生態環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第六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北京開幕。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黨組成員趙英民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加速綠色化、低碳化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郭承站認為,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水平與綠色低碳發展內在要求,仍存在差距。上海澳宏化學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愛華向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我國環保產業發展迅速,但是相關法律法規相對滯后,需要在環保細分層面立法。
我國加速生態環保產業轉型發展
生態環保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有效供給,是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關鍵支撐,是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歷史使命。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環保產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特別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趙英民認為,面對新趨勢、新要求,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是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當前,特別是要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周期性的契機,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先進產能比重持續地提升,推動環保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趙英民說。
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近年來氣體監測需求愈發增長。武漢正元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舒媛向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武漢正元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針對大氣環境監測管控,做到了“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無死角,為污染攻堅戰實施提供“靶向制導”和“精準導航”。
事實上,我國走過40年的生態環保產業,已經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前沿與核心關鍵技術,火電廠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燒等技術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制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污染全過程控制技術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自動化、成套化、智能化、立體化。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公布的資料顯示,40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碩果累累,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郭承站表示,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將逐步完善生態環保產業智庫,加快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培育產業科技新動能;繼續開展環境技術進步獎勵,發布綠色低碳典型案例,支撐政府先進技術評價,推廣實用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加速生態環保產業轉型發展。
生態環保產業逐漸轉為市場和技術驅動
當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根本動力、有效路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產業需求端由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轉向支撐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產業發展的重點由單一環境要素末端治理轉向跨領域、多要素、系統協調的綜合治理;產業領域拓展到源頭防控、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生態修復以及與碳中和相關的領域。“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動力由政策和投資驅動,逐漸轉為市場和技術驅動。”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強調。
作為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生態環保產業在支撐完成綠色低碳循環目標任務的同時,也將與新興技術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實現科技賦能、降本增效。王志斌認為,生態環保產業要在上述領域推動技術創新,強化成果應用導向;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方面奮發努力,包括以新理念、新科技引領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新風尚,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的產業循環機制,倒逼引導形成以綠色為底色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激勵各地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營造各方共同參與生態環保修復,支持行業發展,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良好氛圍;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方案,通過體制改革創新,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中國道路。
在環保政策的利好以及社會資本注入的背景下,我國環境監測市場急速擴張,刺激著第三方運維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第三方運維企業傳統的主要依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現場運維問題的困局已經日漸凸顯。廣東化一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在環保領域實踐了“非現場執法”創新模式,實現了產污、治污、排污全過程數據監管,成為環境監測和環境執法的“風向標”。
“非現場執法”的出現并非一朝一夕,但在環保領域仍然是一個嶄新的理念。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賀蕩滌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對致力于成為危廢行業規模大、資質全、運營規范的東江環保來說,趕上了發展的最好機遇。目前,東江環保資源化服務模式、資源化核心技術、資源化優秀基地,成為不斷革新的危廢資源化專家;東江環保無害化服務模式、無害化核心技術、無害化優秀基地,成為持續精進的危廢“終結者”;東江環保稀貴金屬服務模式、稀貴金屬核心技術,成為稀貴金屬領域新晉“攪局者”。(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