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和一號”是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落實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戰略,在引進消化吸收第三代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的基礎上,依托工程項目平臺實踐和“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型號,是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志性成果。
2023年5月10日,國家電投將攜“國和一號”首次亮相中國品牌日,述說品牌背后的精彩故事,展示“國之重器”的精神內核。
貫徹落實國家規劃,擦亮清潔能源“國家名片”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國家“十四五”規劃都明確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為“雙碳”目標下我國核能發展指明了方向。核電作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穩定、可大規模發展的綠色能源,在推動綠色發展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方面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008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查通過了《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國和一號”研發工作正式啟動。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作為牽頭單位的國家電投肩負國家使命,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主導、項目驅動,建立了以上海核工院為技術責任單位,國內科研院所、裝備制造企業、高等院校等600余家單位及31000余名科研人員參與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十六年磨一劍,形成9700余項知識產權成果。
2016年,“國和一號” 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NNSA)安全審評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通用反應堆安全評審,獲得國內外權威機構認可;同時通過了中國專利保護協會專家評審,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權。
60年、900萬噸、150萬千瓦——用簡單的一組數字可以大致概括“國和一號”的特點,設計壽命60年,建成后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900萬噸,單機組發電功率150萬千瓦。“國和一號”以其在安全性、經濟性、先進性、環境友好性等方面的綜合卓越性能,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品牌。
樹立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標桿,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依托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國和一號”打破了多項材料及設備制造技術壟斷。從核電“大動脈”到“心臟”,從“大腦”核設計與安全分析軟件,到“中樞系統”核電儀控,再到電纜、儀表等遍布核島各處的“血管”“神經”……上海核工院聯合國內相關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一大批產學研用單位,全面布局科研攻關任務和工程項目實施,每一種設備、材料的技術開發,都布局2至5家有競爭力與積極性的單位參與研制,從設計技術到制造技術與工藝來回多次迭代,有效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全球最大功率的蒸汽發生器、全球最大規格的爆破閥……一個個用“全球之最”來形容的高精尖設備,被烙上“中國印”、蓋上“中國籍”。
從設計方案到產品研發,三代核電自主化技術攻關團隊步履不停,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功夫,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我國核電產業的多項技術和工藝空白得以填補,研制了完整的三代核電儀控系統平臺、先進核燃料組件制造體系,解決了核電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鍛造培養出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技術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核電行業和技術整體升級換代,實現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這也成為了“國和一號”的品牌名片。而這張名片的底紋上,印著四個大字——自主創新。
在此過程中,國內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先進核電設備整機配套能力與供應體系,具備年產8至12臺(套)先進核電機組的裝備能力,“國和一號”產業鏈也初具規模。
創建“國和一號”現代產業鏈,支持我國核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2月28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產業鏈技術牽引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提升“國和一號”核電產業鏈完整性、安全性和先進性,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國家電投勇當現代產業鏈鏈長,依托型號總體技術單位上海核工院發起創建 “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
一年多以來,聯盟單位數量已達60家,產業鏈技術、產品、產業迭代升級發展大循環格局正在加速構建,產業鏈聯盟已完成非能動余熱排出閥、1E級磁浮子液位計等11項“國和”系列整機設備國產化攻關,今年將實現整機設備100%國產化能力。
在本次中國品牌日國家電投的展臺上,觀眾們就能現場看到從“國和一號”堆芯的燃料組件,到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泵等關鍵設備,核級鋯材、690U形管等關鍵材料,再到自主化數字化儀控系統平臺、自主化核電廠安全分析與工程設計一體化軟件包COSINE,以及“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攻關成果的模型或實物,展現了在國家電投上海核工院技術引領下,一大批身經百戰的老牌國企和“爭氣”民企、小微企業勇于啃硬骨頭,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任,以品牌價值提升綜合實力,從而帶動國內高端裝備制造能力加速進步,助力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生動畫面。
從技術到品牌,提升的不只是性能、技術和質量,更是精神、格局和責任。國家電投將繼續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持續推動“三個轉變”,為我國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作出更大貢獻。(邢丹)
編輯:李芊諾
責編:邢丹
審核:王棕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