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收到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印發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綜合績效評價通知。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牽頭,深圳先進院參與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海洋生物化學常規要素在線監測儀器研制”項目以90.17高分順利通過驗收。這是深圳先進院參與的首個科技部重點研發的海洋科技類專項,也是深圳市“十三五”期間參與的首個國家級海洋科技專項。
深圳先進院光電工程技術中心研發團隊
該重點專項中,深圳先進院承擔了“基于光學傳感的海洋葉綠素a、COD(化學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在線監測系統”和“基于光學成像的浮游生物智能像分析與在線監測系統”兩項課題的研發任務。經過5年的攻關,研發團隊研制了在海洋水下環境中監測葉綠素a、COD、BOD和浮游生物生化要素的原位在線監測儀器。研發團隊突破了現場快速分析關鍵技術,集成了海洋監測裝備核心硬件系統,結合了數據自動無線傳輸與網絡監控系統,構建了近海海洋多參數自動監測浮標平臺,并順利在山東威海和深圳大亞灣海域完成了海試驗收與應用示范,研制的儀器水下工作累計時長超過8個月。
此外,為提升所研制儀器的多平臺搭載能力和多場景應用能力,研發團隊聯合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深圳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單位與海洋業務化管理部門開展學術研討、數據共享、應用示范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為研制儀器的實際應用方向和產業化進一步展開探討。
科研人員對研制的水下監測儀器進行現場比測布放與回收
2021年7月11-14日,該重點專項以會議評審及海洋現場比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研發的6種海水原位傳感器與儀器實施驗收評價。在現場比測環節,項目組按照科技部要求,在位于膠州灣的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近岸試驗站,對研發的6種傳感器與儀器實施水下原位布放,及36小時以上的海水連續原位監測測試。經過3天嚴格的海試現場比對試驗和會議評審,深圳先進院團隊研制的4種儀器在與國標法、進口儀器的測量值比對中,均取得較好的一致性。專家組認為儀器采集的實驗數據準確可靠、穩定性高,所研制的儀器指標達到了項目任務書的要求,部分儀器指標優于國外同類設備。最終該項目以90.17的高分順利通過驗收。
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向沿海地區聚集,全球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挑戰,近岸海水富營養化加劇、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不斷頻發,對海洋環境監測的實時性、準確性和時空覆蓋尺度要求愈來愈高。該項目研制的傳感器與儀器為上述監測需求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為我國近海海洋環境的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也為海洋傳感器儀器的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本項目的順利驗收,標志著深圳先進院的涉海創新團隊首次得到了國家級專業海洋科技層面的認可。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牽頭,深圳先進院與深圳市朗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共同執行。(丁寧寧 深圳先進院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