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見證了我國近現代工業不同尋常的發展歷程,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傳承和弘揚了不朽的中國工業精神。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上海楊浦濱江考察時關于“生活秀帶”的重要講話精神,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于2020年聯合印發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一年多來,各老工業城市積極探索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新路徑新模式,努力打造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為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現將有關老工業城市典型經驗做法予以刊發,供各地參考借鑒。
石景山區和門頭溝區是北京西部老工業城區,曾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現代工業史,以京煤集團為代表的“京西礦區”曾是全國五大無煙煤生產基地之一,以首鋼集團為代表的“京西八大廠”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隨著首鋼搬遷調整、煤礦關停退出,京西地區運用城市織補理念,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化復興、產業復興、生態復興、活力復興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踐經驗。
一、謀定而動,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一)堅持高點站位,強化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2035年)》,明確加強工業遺產保護,推進首鋼、京西煤礦等工業遺址的創造性轉化利用,形成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京西模式。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深入挖掘工業遺址資源,推動首鋼等京西工業遺址轉化利用;支持門頭溝區建設京西“一線四礦”文旅康養休閑區,打造綠色生態轉型發展示范區。
(二)堅持高標謀劃,注重示范引領。根據新首鋼地區“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示范區、京西高端產業創新高地、后工業文化體育創意基地”戰略定位,按照“能保則保、能用則用”的原則,對不同類型的工業建筑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案。先后建立建筑風貌評價體系,開展《首鋼工業區現狀資源調查及其保護利用的深化研究》等五項專題研究,編制《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城市設計導則》等十余項專項規劃。
(三)堅持高位推動,突出政策保障。針對首鋼、京煤礦區、郎園Park(原水泥構件廠)等廠區,細化分區保護利用措施,健全適應老工業區更新的建設管理機制,并由市長掛帥新首鋼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系統謀劃推進首鋼廠區、特殊鋼有限公司、第二通用機械廠等重點區域發展。出臺《關于推進首鋼老工業區改造調整和建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成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研究中心。
二、文化復興,延續老工業城市歷史發展脈絡
(一)分區分類,推動原創性保護。堅持分區分類開展首鋼園區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核心區以“保”為主,進行“保護式修補”。首鋼廠東門作為長安街西延長線上十里鋼城的標志,在改造建設中將琉璃瓦、木梁等仿古建筑構件拆下編號保存,在首鋼園區內按1:1比例原汁原味復建。風貌傳承區以“用”為主,進行“生長式修補”,規劃保護整體特色風貌。對首鋼氧氣廠、轉運站等加強建筑和體量高度管控,打造景觀視廊,亮出了西山優美天際線。
(二)因地制宜,開展多元化利用。將“織補城市”“海綿城市”等理念運用到工業遺產利用中,因地制宜開展空間和功能修補。充分利用石景山、永定河原生態山體風貌和古建筑群文化內涵,構建與工業特色風貌適應的建筑形態,形成觀山、望水、遠眺工業遺跡的市民開放公共空間。充分尊重工業遺存風貌,保留部分廠房標志性構件,靈活織補配套設施。通過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西十筒倉等改造利用,為北京冬奧組委入駐提供辦公、生活配套等服務,為冰雪運動等發展提供空間載體。
西十筒倉改造前后
(三)文旅融合,實現品牌化推廣。首鋼工業文化旅游區是我國第一家以工業文化遺產為特色的主題文化園區。景區以生產工藝流程為主線,充分挖掘高爐、架空管廊等工業遺產,打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題游,每年接待游客400余萬人次。門頭溝區依托閑置礦區,打造京西自然民俗及古道文化主題列車等項目,通過設置煤業文化車廂,講述礦區故事;設置魔力車廂,開展沉浸式觀光文化演出;串聯沿途生態山水、古道古村和京西煤業等資源,努力打造踐行“兩山”理論的生態線。
三、產業復興,釋放老工業區轉型發展動力
(一)優化審批,破除遺產利用障礙。工業遺產建筑物大都無審批手續等,構筑物在規劃、建設、消防等方面缺少再利用標準。石景山區以首鋼老工業區為試點,探索形成工業建筑物不改變外輪廓線和改變外輪廓線兩種審批模式和工業構筑物“企業作承諾、政府強監管、失信有懲戒”審批流程,對既有老舊構建筑物保護利用。首鋼3號高爐僅用兩年時間完成30余萬平方米除銹和2000余噸構件更換,成為展示高爐煉鐵工藝流程的工業博物館,集企業新品發布、大型展覽展示交流為一體的國內外新品首發平臺。
三高爐和秀池改造前后
(二)活態保護,開啟礦區轉型新歷程。王平村礦、大臺礦、木城澗礦和千軍臺礦占地面積590萬平方米,是京西煤礦歷史、社會和藝術價值的集中展示區。門頭溝區立足“一礦一主題,四礦四特色”,借鑒國際優秀文化遺產案例,通過生態修復、景觀提升以及建設沉浸式體驗礦山博物館、山地戶外運動基地、安全應急教育研學營地等,把昔日的能源重工業基地打造成山水交融、青綠交織、工業遺產與自然生態交相輝映的文旅康養休閑度假區。
(三)發力文創,驅動遺產煥發新光彩。制定《關于加強老舊廠房及設施改造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支持老廠區、老廠房創建了首鋼、郎園Park等市級文創園和北重、金隅、京西影視等區級文創園。首鋼集團聯合騰訊利用筒倉等工業遺產建設3000余平方米數字影視演播廳和直播間;與清華大學合作打造沉浸式數字圓明園、音樂機器人等一批科幻體驗項目。石景山區現集聚5000余家文化創意企業,預計到2025年文創園收入超過300億元,數字創意產業收入達到400億元。
四、生態復興,筑牢工業遺產綠色發展本底
(一)礦山修復,扮靚綠水青山增“顏值”。通過“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和保護”等系統修復工程,對廢棄礦山、礦坑、礦洞進行功能重塑、價值提升,積極探索生態修復、景觀再造、整體開發、綜合利用的新路徑。門頭溝區在延續礦區山水交映格局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礦區沿線綠化、景觀優化,重塑與礦區周邊景觀相協調的地貌,提升廢棄礦山修復率、土地復墾率和綠化覆蓋率,逐步恢復山體基本生態功能。同時,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修復礦業遺產,建設礦山遺址公園等。
(二)水體整治,塑造工業遺產新“亮點”。群明湖是首鋼工業循環水冷卻的晾水池,水域面積20萬平方米。通過疏浚改造,突出水生態治理修復,打造了風格、美感統一的濱河景觀帶。每年成群結隊的候鳥在此越冬棲息,最多時超過2000只。秀池是首鋼煉鐵循環水專用蓄水池,水域面積4萬平方米。通過改造治理,在秀池下方修建了車庫和下沉式展廳,在秀池上方復原“九龍吐水”景象,伴隨著五彩華燈變身為京西夜景新名片。
(三)綠色發展,新理念貫穿遺產保護和再利用。首鋼園區是北京市首批綠色生態示范區,通過高爐、料倉、冷卻塔等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在綠色空間規劃、綠色建筑打造、建筑“碳中和”等方面積累了成熟系統的經驗做法。園區大量采用被動式設計和主動式設計,創建了全國第一個C40正氣候項目樣板區,冬訓中心、滑雪大跳臺、五一劇場和制粉車間等改造項目成為三星級綠色建筑典范,脫硫車間、冰球館等多個改造項目獲得國際綠色建筑認證。
五、活力復興,加速“銹帶”到“秀帶”蝶變
(一)服務服貿會,“秀”出老工業區“新形象”。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是全球服務貿易領域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展會,也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三大展會平臺之一。2021年服貿會除繼續使用歷屆舉辦地點國家會議中心外,8個專題展及其配套論壇會議和邊會活動首次設在首鋼園區,曾經的焦化廠里建起了15座服貿會展覽場館,脫硫車間變成了媒體中心,刀具車間、修理車間、原料系統倉等工業建筑變成了21個會議室,貫通整個園區的煉焦爐作為景觀大道兩側的主要工業遺存予以保留。首鋼園從工業遺址公園變成了一座國際化展會場館,人們能夠在老工業遺存里逛展、開會、洽談,沉浸式體驗服貿會的現代化與首鋼園的“工業風”。
(二)服務冬奧會,“秀”出老工業區“新容顏”。利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城市更新契機,制定北京冬奧會首鋼工業遺存保護名錄,利用筒倉、料倉等改建41萬平方米北京冬奧會組委辦公、國家冰雪運動隊訓練、冬奧跳臺滑雪比賽等載體,建成冬奧會主運行中心、冬奧會保障指揮中心、冬奧會技術運行中心。以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為核心打造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舉辦了沸雪世界杯、冰壺世界杯總決賽等國際賽事,開展了中芬冬季運動年開幕式、跨年冰雪盛典晚會等重大活動,參與人數累計超過20萬人。
北京2022冬奧組委辦公區 冬奧廣場
(三)招才引智,“秀”出老工業區“新魅力”。圍繞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京西八大廠”正試著把“百煉鋼”化作“繞指柔”,吸引更多一線當紅商鋪、文創企業、高端人才在京西開業、體驗、生活、消費。建設新首鋼國際人才社區,制定政策吸引城市更新、文化創意等領域人才落戶,成為國際人才聚集平臺和城市新生活體驗中心。利用獨特的工業遺產風貌,運用“藝術+科技+IP”的手法,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北京峰會、中國舞蹈節、抖音嘉年華等一批時尚體驗活動,打造了高辨識度的京西城市流量新地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