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 左宗鑫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十四五” 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多次提及資本市場,所涉及內容包括“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全面實行注冊制”“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等。
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企業改革和帶動行業成長的中堅力量。據統計,除去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外,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25個地區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有關上市公司內容。其中,支持科技企業上市成為各地發力點。
助力科技企業上市
“十四五”規劃中,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被不斷提及,其中指出要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此外,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并提出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在此背景下,多部門正展開新一輪部署,以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
一方面,工信部將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健全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通過3-5年時間將培育1萬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另一方面,科技部將啟動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以企業為主導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模式,包括在重點領域培育發展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圍繞企業布局科研平臺以及共性技術平臺,促進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等。
地方層面也進一步提出培育和壯大科技企業的路線圖。
山西發布了30家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將重點扶持精準培育,其中約半數為科技企業;陜西明確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及掛牌培育,企業成功掛牌新三板可獲單戶50萬元獎勵;上海將大力推進“浦江之光”行動,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業科創板上市;福建將探索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新模式,加大種子企業儲備和上市扶持力度;重慶則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支持科技企業上市。
布局“創新聯合體”
在今年各地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建立“創新聯合體”被頻頻提及,成為不少地方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為何多地不約而同地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未來金融科技集團CIO詹佳瑞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認為,因為出現了以下三種復雜的經濟情況:
一是以往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關鍵技術受限成為嚴重制約瓶頸。二是國際競爭焦點日益集聚于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創新競爭力上,戰略性行業關鍵技術、基礎技術、底層技術成為必爭之地。三是面對未來產業的高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如何組織技術攻關成為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針對各地應當如何布局創新聯合體,詹佳瑞表示,“政府既不能過多的進行行政干預,也不能沒有政策支持。”各地還需綜合考慮產業鏈基礎、領軍企業和科教資源等方面優勢,布局創新聯合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創新發展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溫珂表示,具體到產業鏈基礎,應當選擇地方具有優勢特色的產業領域,能夠保證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的產業生態相對完整。
作為創新聯合體的主角,企業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詹佳瑞認為,企業可以從自身發展角度出發選擇好合適的賽道,而不是盲從。此外,在有些專家看來,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需要進一步鼓勵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利用市場力量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同時促進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要推出更多的融資工具和金融產品來調動社會資本活力,解決企業融資問題。進一步完善多元化資本市場體系,疏通科創板、中小板、新三板到主板市場之間的轉板渠道,提高科技板塊的影響力和資金獲取能力,從而強化科技企業的融資能力。同時,要積極探索供應鏈金融等新的融資方式。
突破“卡脖子”問題
過去幾年,我國不少領域技術從跟跑、并跑,再逐步到領跑,但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存在著明顯短板。芯片、工業軟件、種源等行業“卡脖子”問題仍舊突出,這導致不少上市公司在產業鏈環節面臨頗為嚴峻的挑戰。
“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還是堅持創新與轉型,創新一定要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有效、有質量、開放式的創新。”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一項系統工作,不僅是技術本身,更需要政策、環境、人才等發揮綜合效力。上市公司要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新動力,早日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在這場“科技創新攻堅戰”中,關鍵領域的科技自立自強成為重中之重。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創新智庫)副研究員金愛民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我國很多科技企業大多聚焦在應用環節,“卡脖子”問題的出現更多由于基礎研究、原創科學成果等不夠重視。科技企業要圍繞所在行業的關鍵技術、器件、材料、裝備等,從需求角度組織產學研各方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的協同布局和聯合攻關突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