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陳俊岐
“2019年,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7.04%,居全國第9位,較2017年的65.66%增長了近1.5個百分點,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75.42%,居全國第4位”,11月19日,本報從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陜西省全力推動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邁出更大步伐,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
2019年,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67.04%,居全國第9位,較2017年的65.66%增長了近1.5個百分點,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75.42%,居全國第4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較2016年的57.5%增長了1.7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584.58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27%,創十年來新高,居全國第7位,較2016年的419.56億元、2.16%大幅提升,年均增速超過10%。
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4371家,凈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預定目標值;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467.83億元,居全國第5位,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預定目標值;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04件,居全國第7位,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預定目標值。
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健全人才團隊體系不斷優化
“十三五”以來,陜西省科技廳圍繞陜西技術優勢領域和產業創新需求實際,籌建陜西實驗室,加快建設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轉化醫學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空天地海無人系統綜合試驗測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探索預研,培育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設,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180家,應用研究體系進一步優化。建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4家、省級109家,國家引才引智基地6家、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43家,省級引智示范基地48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10家。全省現有兩院院士66人,研發人員14.13萬人;近五年平均每年引進各類外國人才及專家3500人次。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大批原創成果彰顯陜西創新實力
“十三五”期間,陜西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涌現出一批原創成果彰顯了陜西的創新實力。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團隊自主研制我國首臺1500mm非球面超精密車磨復合加工機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設備禁運,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西部超導材料科技公司研制的ITER用高性能多芯復合超導線材制備成套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制備技術空白,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生產線;陜煤集團開發的“煤氣熱載體分段多層低階煤熱解成套工業化技術(SM-GF)”,建成了單爐規模達50萬噸/年的混煤熱解工業示范裝置,實現了滿負荷穩定運行,成果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在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陜西研制的飛機、戰車等裝備在天安門前亮相。在國產大飛機、嫦娥系列工程、中國天眼(FAST)、北斗導航系統、特高壓輸配電設備關鍵技術等重大工程中,均有陜西科技創新的貢獻。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陜西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多項診療措施被納入全國診療方案,彰顯了陜西科技的力量。
實施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形成了從法律規定、配套細則到具體部署的切合我省實際的成果轉化“三部曲”。截至目前,建設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家、省級99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實施百項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和科技成果轉移與推廣計劃,促進100余項科技成果簽約轉化,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每年增長約百億元,2019年達到1467.83億元,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國第5位。
科技金融不斷深化融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截至目前,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出資運行子基金20支,子基金認繳規模44.32億元,財政資金放大效應11.37倍,被評為“2019中國最佳政府引導基金TOP5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