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陳俊岐 通訊員 閆嘉怡
11月11日上午,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趙福堂出席并介紹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陜煤集團”)“加快推進能化產業高端化發展、努力構建陜西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有關情況。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的制定之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陜煤集團迎來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立足于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爭創世界一流企業,1-10月,陜煤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743億元,同比增長10.4%;實現利潤141億元,同比增長10.1%,體現出了良好的成長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陜煤集團在過去十六年的歷程中形成了“煤炭開采、煤化工、燃煤發電、鋼鐵冶煉、機械制造、建筑施工、鐵路投資、科技、金融、現代服務”等相關多元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經過“十三五”期間的高速發展,近年來,該集團高質量發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趙福堂表示,“十三五”以來,在行業前所未有的挑戰中,陜煤集團積極主動應對,化“危”為“機”,創新思維模式,實施去雜歸核戰略,主動關閉18處礦井,淘汰落后產能1815萬噸,通過內部籌集、跨省域調劑、市場化購置指標,增加優質產能近6000萬噸,成為全國行業單體核增產能最大的一家煤企,使優質煤炭產能占比達95%以上。
創新商業模式,構建發展生態圈。實施“煤炭保供+產能置換+物流投資”的陜渝合作模式并推廣至渝、鄂、川、贛區域。打造鐵路物流“雙智”平臺(智能鐵路、智慧物流),構建集疏運端通江達海連運河體系,形成“沿海看國能,中部看陜煤”的戰略格局。以大項目引領,堅持錯油煤化,投資千億元煤炭分質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項目,將實現煤炭資源與高端制造產業的銜接。以科技創新引領,為后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首創無人值守、無煤柱110/N00工法,建成一批智慧礦山、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示范,在現有3個研究院基礎上面向國際前沿,形成東西南北、國內外的協同創新格局;加快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等26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革命性先進技術的科技產業轉化步伐。
推動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陜煤以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改革推進,優化三級架構管控、實現了“歸位總部、做實板塊、精簡層級、放活實體”的改革目標。通過優化主業、處僵壓減、歸位放權、深化混改等一系列組合拳,并開展了三項制度、雙百行動等專項改革、創新企業上下貫通的整體高效機制,激發企業活力。
產融結合形成雙輪驅動
近年來,陜煤集團通過實施產業經營和資本運營“雙輪驅動”戰略,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平臺,為轉型升級做好項目支撐。 進一步放大陜煤控股等已有的4家上市公司平臺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集團的資產證券化水平。發揮好設立的產業創新基金、創投基金的作用,在新產業的培育和轉型上發揮助推作用。
通過入股隆基綠能股份,已實現利潤52.5億元,目前仍持股浮盈90億元左右。陜煤集團通過實施產業經營和資本運營“雙輪驅動”戰略,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平臺,為轉型升級做好項目支撐。進一步放大陜煤控股等已有的4家上市公司平臺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集團的資產證券化水平。發揮好設立的產業創新基金、創投基金的作用,在新產業的培育和轉型上發揮助推作用。
趙福堂接受采訪時表示:“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耐力賽,需要一步一個臺階地推進”。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引導下,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以10萬產業工人,6000億元資產總額支撐5000億元銷售收入、5000億元 A 股市值和500億元利潤的“16555”高質量發展目標,這只是陜煤通過創新改革驅動發展的一個縮影。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陜煤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由之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