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二屆京津冀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舉辦,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易水學派研究分會正式成立。
圖為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由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河北省中醫藥學會主辦,易縣縣委、易縣人民政府承辦,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準確把握中醫藥發展的新時代特征,進一步傳承壯大傳統中醫藥文化,打造中醫藥傳承發展典范,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做出更大貢獻。
研討會緊密圍繞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究及臨床運用進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全國知名中醫劉亞嫻,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劉清泉,全國知名中醫、天津市武清中醫醫院名譽院長陳寶貴,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玉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王保和等京津冀知名專家蒞臨現場,并作學術報告。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作學術報告。
“醫之門戶起于金元”“醫道自此開始中興”。易水學派為金元時期與河間學派并立的兩大代表性學派之一,因開山鼻祖張元素為易縣人氏,故被稱為“易水學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編著中,于序例部分摘引張元素主要藥物學理論及觀點,并給予極高評價。其臟腑辨證、藥物歸經與引經報使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對我國中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悉,作為千年古縣、文化大縣,近年來,易縣進一步挖掘易水學派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堅持精準發力、融合發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外,易縣衛健局在整理挖掘易水學派歷史資料的基礎上,設立了紀念碑、主題文化墻,啟動了張元素博物館規劃設計和市級非遺申報工作;以易縣中醫醫院為標桿,全力推進張元素國醫堂、中藥房建設,通過專家授課、名家坐診、專科進修、跟師學習等方式,培養中醫藥類別專業技術人員800余人,全縣27家鄉鎮衛生院建成標準化國醫堂,366家村衛生室、492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隊可提供中醫藥服務。2018年,首屆京津冀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討會暨河北省易水學派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易縣召開,易縣易水學派研究會、易水學派傳承工作室成立。
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專家學者、保定市中醫骨干及各界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會議。(郭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