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陳俊岐 通訊員 莫碧妙
“漢中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2個深度貧困縣,2015年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5萬戶52.4萬人,貧困發生率17.96%。”漢中市委書記、市長方紅衛如是說。9月17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第八場“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發布會。
2016年以來,漢中市累計減貧49.7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9%,1010個貧困村退出。漢臺區整體脫貧、10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剩余2.63萬貧困人口已達到脫貧標準,區域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漢中市在2017—2019年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均被評為“好”等次。
“2016年以來全市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及涉農整合資金130.87億元、實施扶貧項目2.88萬個,建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1199個、向貧困戶發放借款7.1億元,實現貧困村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覆蓋。”方紅衛說到。
七項行動“八大模式”帶貧增收
漢中探索產業扶貧七項行動“八大模式”走出了秦巴山區產業扶貧新路徑。國繞“發展產業帶貧增收”總目標,創新工作舉措,強化利益聯結,構筑發展體系,推進提檔升級。
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12.1萬戶有能力、有條件、有意愿的貧困戶實現胎貧產業全覆蓋、中長線產業全覆蓋和技術幫扶全覆蓋。全市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累計達到24個,注冊涉農商標達4340個,1010個貧困村實現電商網點全覆蓋, 完成了惠及數十萬人的減貧實踐,取得了以業興農的喜人碩果。
據方紅衛介紹,漢中實施“5+X”特色產業扶貧,所有貧困村均組建集體經濟組織,全市建立帶貧產業基地1826個,培育帶貧經營主體2674個,帶動8萬余戶貧困戶在產業鏈上持續受益,貧困縣全部入圍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市1010個貧困村實現電商網點全覆蓋。
據統計,全市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底的2996.3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8909.03元,年均增幅31.31%。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擴容產業、創新經營、培育品牌、開拓市場”思路,實施農業產業增效工程,持續拓寬農民群眾增收渠道。”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曉勇說到。
乘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對于“漢中市是如何做到有機銜接,一體推進鄉村振興的?”這一問題,陳曉勇回答:“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注重將“精準式”濟困幫扶與“普惠式”共享發展有機結合。我們緊扣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和“五個振興”總體布局,積極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乘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他表示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做好準備工作:
一是提前謀劃抓銜接。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新時代三農工作意見》《實施規劃》和5個配套性文件。編制鄉村振興重點項目表,規劃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特色小鎮等項目213個、總投資2509.5億元,針對漢中市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重點實施水電路氣訊“五提升”工程。
二是融合發展增動能。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暢通城市資源和公共服務下鄉渠道,推動資本、科技、信息等要素向農村匯聚,培育高素質農民和鄉土人才,鼓勵支持外出人員和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全市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
三是強化治理筑根基。建強黨建堡壘。深入實施抓黨建促脫貧“五大行動”,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升村兩委“一肩挑”質量,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作用。深化“美麗鄉村·文明家園”活動和文明村鎮創建,推廣“道德積分銀行”“評鄉賢、學鄉賢、頌鄉賢”等典型做法,糾正不良風氣和陋習,培育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化三治融合。啟動“四個一”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推行網格化管理、院壩說事會等模式,為基層強權賦能、整合資源,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