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 張宗科
近年來,陜西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實中省各項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大力實施“陜西2025”,不斷延伸拓寬產業鏈,提升綠色化、智能化水平,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強化組織推動,完善體制機制,先進制造業發展成效顯著
自2016年發布“陜西2025”開始,先后出臺了重大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等8大工程實施方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14個重點產業領域行動計劃,完成了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組建了由省政府領導掛帥的“陜西2025”領導小組,7個重點產業推進小組,明確了8大工程牽頭單位。先后4次召開領導小組全體會議,21次召開專題推進會議,就全局工作和重點任務進行安排部署。制定發布了32條產業鏈實施方案,“謀鏈、強鏈、擴鏈、補鏈”并舉,明確每條重點產業鏈發展的重點產品、項目和承載園區,精準發力,不斷增強產業鏈強度和韌性。組建了7支產業發展基金,為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2018年,陜西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1%,高于制造業1.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2%,高于制造業5.7個百分點。今年1-6月,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1%,分別較全省規上工業增速快4.3和9.8個百分點。
大力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推動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陜西省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政策支持,著力培育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醫藥和現代化工等六大新的支柱產業,推動新舊動能有序轉換,現代產業體系初具雛形。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完成增加值4879億元,增速達到8.5%。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西安吉利、比亞迪二期等整車項目持續推進,300余戶專用車及零部件配套企業聚集發展。全省整車建成產能80萬輛,在建產能126.5萬輛。今年1-8月份,實現汽車產量30.79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78萬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加快完善。充分發揮科教優勢,爭取微軟等30多家世界知名企業和華為等100多家國內知名公司在陜建立研發機構。CEC8.6代液晶面板、三星芯片一期等一批重大項目運行良好,帶動形成了玻璃基板、液晶材料、液晶監視器和大尺寸液晶電視的完整產業鏈,以及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今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較上年提高7.4%。現代化工產業取得積極進展。建成大型煤制烯烴項目5個,年產能380萬噸,居全國第一。建成煤制油項目10個,年產能355萬噸,產能和技術均居全國前列。煤制甲醇產能達到1267萬噸/年,產量全國領先。高端裝備產業提質增效。陜鼓8萬等級大型空分裝置研制成功并示范應用;寶雞石油機械廠1.2萬米特深井石油鉆機世界第一;中大機械研制的多用途攤鋪機創造五項世界第一,成功應用于港珠澳大橋等重點工程;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領域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今年1-8月份,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新材料產業特色突出。鈦材加工能力全國第一、世界第二,鉬金屬深加工能力世界第三、亞洲第一。西部新鋯高品質鈦鋯材項目建成投產,陜西成為核電堆芯組件材料及器件的唯一供應地。試制成功國內最大重量、最大截面鎂合金方錠,向美國銷售加速器磁體100臺套,實現我國超導磁體首次出口。生物醫藥重大項目積極推進。東科制藥楊凌生產基地等項目建成投產,咸陽醫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持續推動,2戶企業成為全國醫藥百強企業,4戶企業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
堅持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端發展,不斷提高發展質量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努力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8年,陜西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7.9萬元/人,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12萬元。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引導產學研用共同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合力開展技術攻關,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建設進展順利,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功掛牌5家、籌建7家。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2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4家。制造業企業提質增效實現新突破。推薦38家企業獲得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稱號,認定省級試點示范企業40家,國家專項支持智能制造項目24個。參加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166戶,通過貫標獲證企業64戶,獎勵通過貫標企業41戶。綠色制造提升新層次。15戶企業綠色制造項目獲工信部支持,26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2個經濟開發區入選國家綠色園區,3家單位成為國家級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企業創新管理步入新階段。“陜鼓模式”3次寫入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全國示范推廣。3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服務型制造業示范企業,10個項目獲批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2個服務平臺等被認定為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平臺。
下一步,陜西工業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新發展理念為根本遵循,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追趕超越戰略目標,一手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好新興產業培育兩條主線,努力實現“創新驅動、智能制造、融合發展、集群打造”四個方面重點突破,加快推進制造強省建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