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陳俊岐 實習生 莫碧妙 王哲
8月13日,陜西省舉辦第三場“奮力追趕超越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五個扎實”要求和“五新”戰略任務,立足爬坡過坎、矢志追趕超越,咸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咸陽市委書記、咸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岳亮先生說。
會上,岳亮先生用“五變”向大家介紹了咸陽70年改革發展歷程,即一窮二白向繁榮富強的裂變、封閉保守向開放通達的銳變、舊鎮鄉集向現代城市的蝶變、絕對貧困向全面小康的巨變、文物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質變。
在“一窮二白向繁榮富強的裂變”的內容中,岳亮先生介紹到,建國之初,咸陽生產總值只有1.07億元,工業僅有紡紗、軋花、榨油、酒精幾家小作坊。通過70年的改革發展,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39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近3000億元,產業結構從建國初的86.9:7.5:5.6調整到2018年的12.0:56.9:31.1。
現代工業發展中,咸陽市形成了以電子、醫藥、食品、紡織、建材、能化、裝備制造等七大優勢產業為支撐,高端能化、電子顯示、汽車制造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為主導,CEC8.6代液晶面板及基板玻璃生產線、新能源汽車、法士特智能制造、孫思邈藥業等重點項目為龍頭的現代產業體系。
據悉,咸陽市2018年生產總值2376.45億元、是建國初的2200多倍,人均GDP達到54368元、增長了820多倍,公共財政收入89.09億元、增長了3900多倍。
建國后,在“一五”、“二五”時期的國家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及“三線建設”重點工程的引領下,咸陽工業逐漸起步且體系初步形成。其中國營西北第一、第二棉紡織廠等紡織企業的興建,使咸陽成為西北著名的紡織工業城。
改革開放后,咸陽工業快速發展,電子信息、醫藥保健、食品加工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工業結構不斷完善,已經成為西北五省重要的電子工業產業基地。
2015年,咸陽市引進了總投資280億元的CEC·咸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2018年,產能達到132K/月,良品率高達97%以上。
“后續還將投資建設基板玻璃等項目,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努力把電子顯示產業打造成為國家級電子顯示產業集群。努力把咸陽打造成中國著名的電子顯示城。”咸陽市發改委主任李忠平表示。
1978- 2018年,咸陽市工業生產以年均15%的增長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據統計,咸陽市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2.2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2961.18億元,40年間全市工業出現4次跨越。1993年突破100億元大關;2009年過千億,達到1038.8億元;2012年達到2293.5億元;2016年達到3549.66億元,后經西咸劃轉,2018年達到2961.18億元,是197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42倍;完成工業增加值1000. 2億元,是1978年的271倍。
正如岳亮先生所說:“今日之咸陽,迎來了向產業門類齊全、綜合實力雄厚的現代化城市的華麗轉身,正在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加快追趕超越。現代工業發展蒸蒸日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