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李鋒白
3月4日下午,2018年紡織行業“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座談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十余位紡織行業“兩會”代表委員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交流觀點。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樹立了綱領性旗幟。2018年是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紡織行業贏得新起點、走向新高度、開創新局面的希望之年。當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呈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態勢,十九大報告確定的一系列戰略部署要求行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紡織行業面臨的眾多熱點問題,不僅需要全行業凝心聚力,更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達成更多的共識,形成更大的合力。
把握兩大關鍵詞
孫瑞哲指出,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舉世矚目。紡織工業在新中國建立時就確立了支柱產業地位,改革開放40年來,紡織行業一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在大的經濟波動中發揮穩定劑作用,支柱產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
孫瑞哲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個發展關鍵詞”,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行業發展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中國紡織工業主要體現為:供需結構不平衡,是質量瓶頸;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結構瓶頸;產業收益不平衡,是價值瓶頸;創新應用不充分,是技術瓶頸;產融結合不充分,是資本瓶頸;環境建設不充分,是生態瓶頸。突破了這些行業發展的瓶頸,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才有現實的可能性。
二是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現階段重點任務是要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這些戰略部署的實現,要求行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集中體現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需要行業實現更加平穩的發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需要行業實現更加普惠的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行業實現更加綠色的發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行業實現更加開放的發展。
為世界紡織業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一直以來,受某些固有觀念和偏見的影響,紡織行業被一部分人認為是落后的傳統產業。對此,紡織領域“兩會”代表委員并不認同。
“國外品牌強、國內品牌不強的觀點是錯誤的,需要正本清源”。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邱亞夫表示,我國紡織行業正處于從大到強的漸變過程中,在某些方面是國際領先的,可以為世界紡織行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我國紡織行業品牌設計能力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邱亞夫認為,雖然在高端奢侈品牌領域目前國外品牌占優勢,但是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在大眾時尚領域是主流。邱亞夫強調,在國內市場,國產品牌還是主力軍,其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和渠道能力都是很強的,但在營銷領域還需要做更多功課。
“今后,如意想干的事情就是要大幅度提升科技話語權和時尚話語權”。據邱亞夫介紹,如意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男裝品牌控股集團,收購了多家國際品牌,在棉紡織和服裝方面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新鄉白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長金對于紡織行業的前景充滿信心,但社會某種程度上對紡織行業的誤解也讓其感受頗深。“社會上總認為傳統產業就是落后,其實傳統產業就像家庭的四梁八柱,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邵長金認為紡織行業對內要加強創新,對外要加強宣傳,引導社會正確認識紡織行業。同時,行業也要自我革命創新,要把新型技術應用到行業中。
其實,在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紡織行業的社會形象和行業定位問題不僅是“兩會”代表關心的問題,更是整個行業極為關注的問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表示,協會已將紡織行業定位為科技、綠色、時尚,積極推動業界在新的社會分工體系中為紡織行業尋找新的價值坐標,并不斷呼吁決策層和社會各界重新認識紡織行業定位和形象,進而積極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力爭培育100家世界級科技時尚紡織企業
在不斷苦練內功的同時,中國紡織企業積極擁抱世界舞臺,在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已經頗有斬獲。邱亞夫對于國際化發展有很深的感觸。目前,如意集團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13個產業園,邱亞夫關于國際化的認識正是隨著自身國際化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步提升的。
邱亞夫認為,國際化是中國紡織發展的一個風口,中國服裝品牌要發展成為國際品牌,就必須走國際化道路,運用國際概念,用好國際資本,讓國際資本為我所用,促我發展。如意集團在國際市場上在3年時間內用100億元撬動了300億元資金,如果不是充分整合國際資源,是很難做到的。
邱亞夫號召紡織行業積極參與國際化,不要因為存在風險就不敢嘗試。邱亞夫認為,如果把整合國際資源和產融結合這兩件事情做好,中國可產生100家世界級科技時尚紡織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也表示,中國紡織行業要在國際市場輸出品牌,做好國際化布局。“紡織人要有紡織人的擔當,要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中國聲音、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實現中國自信。”據悉,陽光集團在埃塞俄比亞投資的年產1000萬米精紡面料和150萬套西裝的全產業鏈基地即將正式投產,陽光集團將借此在海外夯實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金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雪平也啟動了國際化布局,目前金癉集團在全球35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近14000名員工、103家工廠及公司。潘雪平表示,紡織行業要強化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堅持綠色、人本、智能的原則,與時俱進。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天門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方勇也高度重視國際化發展。沈方勇表示,公司不斷研發頂尖產品,與世界頂級品牌競爭,目前除印度市場外,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越南、印尼等國際市場,在并條機領域,天門紡機始終是占有多數市場,并在技術研發領域引領產業技術革新。
做自信的紡織人
高勇表示,紡織行業每年都舉行“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每次座談會都有突出的主題。今年的座談會上,很多代表都提到了要加強智能制造和產業升級問題,用代表們的話來說就是“做自信的紡織人”,要提升紡織業在國內乃至世界的地位。他指出,紡織行業從2003年起編制強國綱要,15年前的指標現在有些變化,今年上半年將把修訂后的強國綱要推出來,雖然個別指標有變化,但是“到2020年建成紡織強國”
的目標不會變。近年來,紡織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在了工業領域的前列,成效突出。
陳麗芬表示,紡織企業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要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要跟上時代步伐,把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紡織行業。陳麗芬介紹,陽光集團將完善研發體系,加強平臺建設,設立工作站,目前陽光已經擁有了2個國家級、1個省級的研發中心,下一步將圍繞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聯合建立產業研究院,力爭讓陽光集團成為毛紡和服裝領域的智能制造標桿。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主張加強紡織行業科技創新和人才教育,希望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加強人才培養和科學預研究,期待和企業一起聯合進行科研創新,聯合開展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和市場化推廣,推進企業智能制造。
邱亞夫也高度重視智能制造,他表示,如意集團一直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建設有幸福感的企業。據了解,自2010年開始,如意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從營銷與設計開始,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快速反應體系、去中心化的業務流程、面料服裝CAD設計系統、3D效果展示和網絡營銷平臺,如意企業云系統已全方位打造了新型供給側快速反應模式。
此外,咸紡集團一分廠趙夢桃小組組長何菲、蘭州三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紡紗廠細紗工序擋車工范冬云、江蘇箭鹿集團員工高蘇娟、常州老三集團縫紉操作工李承霞等來自紡織行業基層一線工人的人大代表,不僅從實際工作中感受到智能制造帶來的發展和變革,同時也呼吁在此過程中,加強對一線工人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定,培養更多的技術人員,發揚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維護基層工人權益,增強工人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來自香港的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勛,第一次以政協委員身份參加全國“兩會”,對于紡織行業發展和國家發展有著很深的感觸。楊勛表示,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以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的四個意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個自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可以實現美麗中國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