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展示重慶萬盛經開區在區域發展、產業集聚及投資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優勢,12月13日,重慶萬盛經開區與協鑫零碳公司聯合主辦“零碳園區·新源未來”生態伙伴大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作為嘉賓出席大會,并就零碳園區與新型能源體系構建協同發展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發表觀點。
王志軒表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深刻轉型,不斷探索新發展模式的新寫照。零碳園區建設是實現雙碳目標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是支撐零碳園區建設及實現雙碳目標的基本保障。
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內容與零碳園區建設基礎相輔相成
什么是零碳園區?王志軒指出:包括工業園區在內的經濟開發型園區,是國家或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條件和發展需求,優化功能布局,在劃出一個特定區域內,突出產業特色,聚集創新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優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有效行政手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區域現代化建設等重要使命的,并具有長效的、全局帶動作用的創新性經濟單元。園區發展,是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創新其形式和機制。成功的園區,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基因”,代表著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
零碳園區的基本含義可以理解為:根據不同功能園區的特點,在產品邊界,或者地理邊界,或者組織邊界,或者行政管理邊界內,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為零或者接近為零。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范圍,《巴黎協定》中規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范圍是全國范圍,且碳排放權交易、經認可的自愿減排機制(CER)也是國際氣候治理體系中認可的低成本減碳政策工具,因此,零碳園區的含義中也應當包含通過市場購買配額或者CER抵銷的內容。具體的零碳或者低碳園區的概念,是溫室氣體的零排放還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一方面需要由政府部門根據不同的特點園區,通過標準化的機制加以明確;另一方面,自愿性零碳園區的建設也可以根據各自的意愿和目的自行確定,但應當向社會聲明,以免引起誤解。
在IPCC的報告中(IPCC1.5攝氏度特別報告術語表),碳中和的基本含義是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即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移除之和為零;碳達峰是發展中國家努力盡快使全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升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碳達峰是實現碳中和的首要任務,零碳或近零碳園區、低碳園區的建設,是我國當前全力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任務的重要措施。在我國雙碳目標的要求下,老園區的改革與創新、新園區建設和發展,其零碳/低碳屬性是新質生產力要求下園區發展的基本特性之一。
產業發展新動能,指的是新質生產力要求下的先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我國的新能源電池、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新三樣”是發展新動能,而與其特征相一致的均可稱之為新動能。有些新動能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有些正在形成,如新型儲能、構網性技術、數字技術等等,有些還在孕育之中。零碳園區與新型能源體系的結合正是新動能產生的環境和肥沃的土壤。
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我國雙碳“1+N”政策體系的兩個頂層設計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在這兩個頂層設計文件中明確:“開展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推廣園區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在“行動方案”中明確:“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加大中央對地方推進碳達峰的支持力度,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試點城市和園區給予支持,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為全國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十部分為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第四節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可見二者的高度關聯性。
在“1+N”政策體系頂層設計及二十大報告的指引下,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策先后配套發布了數以百計的多項具體政策、規劃、標準,極大促進了園區的低碳、零碳的改造、建設和發展。為零碳園區和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堅實的政策支撐。充分說明了,低碳零碳園區的建設以及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都是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基本要求,而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內容是零碳園區建設的基礎內容與關鍵環節,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促進新型能源體系與零碳園區協同發展的建議
一是零碳園區的建設與新型能源體系融合發展,以及激發產業新動能,要同步規劃、互為支撐,科學實施。零碳園區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以能源為基礎驅動的,能源流貫穿園區的整體生命周期。作為園區的基礎設施,必須優先考慮當地的零碳、低碳能源的生產和使用,并形成與電網、多元能源安全保供的格局。對于一個在地域上封閉或相對封閉的園區,也可以規劃設計新型零碳/近零碳能源系統,支撐園區的運行和發展。能源系統連接著供應和使用的各個環節,涉及到技術、產業到管理的各個方面,只有做到同步規劃,才能做到優勢互補,使企業效益、園區效益和社會(降碳)效益的統一。
二是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給協同發展給予必要的扶持,促進培育產業新動能。零碳園區不同于傳統的園區,零碳要求將極大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原有的園區發展評價指標將難以適用。要根據園區的特性以及在全局中的功能,建立新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評價指標體系。有了評價指標體系也才能衡量規劃的科學與否。
三是要有科學的碳核算體系。做好“雙碳”工作的20字基本方針的前四個字為“全國統籌”,這與二氧化碳排對氣候的影響不分地域、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發展戰略布局密切相關、以及碳流貫穿于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特性有關。對于零碳園區的建設,它可以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也可以是與整體有密切聯系的部分,關鍵是要厘清邊界。厘清邊界是碳核算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否則零碳園區會流于形式,或成為一筆糊涂賬。碳核算工作具有全局性和系統性特點,不同要求的零碳園區,對其上下游碳流核算要求不同,采用的碳核算方法不同。如,采用什么范圍的碳排放因子或者碳足跡因子;再如,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品,涉及到不同的溫室氣體可能不同。因此園區的碳核算要堅持服務全局,科學、規范、實用為原則。
四是要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撐。園區的效益不僅體現的是現實的效益,更是整體效益和長遠效益,尤其是在面向未來的產業發展上,而向零碳的綜合發展,需要更加鼓勵創新。這些特性使得新動能也會有新風險,為了鼓勵企業和園區創新,在產業培育期政府要更多地給予政策的扶持。同時,在園區的公共服務方面,如零碳園區的系統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指標研究等方面要給予高度重視和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