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行業把競爭放到一邊,把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要把大家的安全放在首位;共同提高安全標準,建立絕對的安全標準紅線。”9月1日,在四川宜賓舉行的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再度成為話題引領者。
多位參會嘉賓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無”到“有”再到“好”,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正在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事實上,正是得益于動力電池技術持續進步,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的提高和成本下降,讓我國新能源汽車能馳騁在世界前列。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支持,發揮龍頭企業創新平臺的積極作用,推動建立產學研融通創新聯合體,加大各類資源的投入力度,支持新型材料體系、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的電池技術攻關,同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全生命周期的測評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的講話,既是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答案。
動力電池產業“高標準”時代到來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度重視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熊繼軍表示,我國建成了涵蓋基礎材料、單體電芯、系統集成、制造裝備、回收利用等在內的完備產業體系,向全球供應了超過70%的正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關鍵原材料,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領軍企業。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披露的幾個數據更令人振奮: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較上年分別增長35.8%和37.9%。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分別完成591.4萬輛和593.4萬輛,同比增長28.8%和31.1%。預計2024年全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超過1100萬輛。
“未來,預計我國新能源汽車還將保持10%至20%的增長速度,直到國內銷量達到2000萬輛以上,才會轉入到穩定增長階段。”苗圩說。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作為其“心臟”的動力電池更是突飛猛進。然而,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也不容回避,如電池的低溫適應性、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等。
在此背景下,曾毓群直言動力電池行業必須邁進“高標準”的發展階段。
“我希望寧德時代能與業內同仁一起扎實練好‘基本功’,發揮創新前瞻的想象力,共創動力電池的高標準時代。”曾毓群說,“高標準”包含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高價值四部分內容。以高安全為例,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然而當前市場上絕大部分電池的安全系數遠遠不夠,必須建立絕對的安全標準紅線。
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看來,動力電池產業想要邁入“高標準”時代,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等“標準”問題亟需解決。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動力電池行業主流電芯的規格有180余種,pack有370余種,充電系統有19種,種類過多導致生產線使用頻繁切換,生產效率和質量均受到一定影響,還增加了成本。”朱華榮表示,產業發展還是要以用戶為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解決行業的共性難題,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創新引領滿足產業發展“新”需求
“自動化、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下半場就是智能化。”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在主旨演講時表示,競技比賽中上半場很重要,但要取得勝利還要看下半場,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智能化是關鍵。
余承東介紹,華為智能車云ADS3.0是業界首發,在2025年將實現“車位到車位”以及高速L3(自動駕駛級別)試點,到2026年,4.0版本能實現高速L3商用。余承東稱,通過端到端的仿生大腦,新一代智能車云的決策會更“類人”,有極強的AI能力去應對道路狀況。
新的應用場景,如電動船舶、電動飛機等,為行業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也為技術創新指出了新的方向。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全面市場化發展新階段,得益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的深度融合。為此,萬鋼建議加大動力電池前沿科技創新力度,從關鍵材料、系統集成等全鏈條推動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加強新體系動力電池的基礎研究。
萬鋼還建議,加快推進智能電池技術研發應用,研發集實時感知、動態響應、自主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電池系統,進一步滿足動力電池安全可靠性改善、環境適應性增強、功能多樣性拓展等需求。
“研究全固態電池的關鍵在于材料,還有就是化學體系,最難的是顆粒與顆粒間的離子傳輸問題。”對于備受關注的固態電池,曾毓群表示,寧德時代已經花了七八年時間研究全固態電池,一直在尋求突破。
曾毓群稱,目前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還是在試驗階段,做出了一些小器件在驗證,還沒法進行全面評估。如果用技術和制造成熟度1至9作為評價體系,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處于“4”的水平。曾毓群表示,從自身研發進展及全世界全固態電池發展情況來看,寧德時代應該是領先一大步。
請輸入驗證碼